AI导读:

2023年1月,中国金融市场新增人民币贷款4.9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5.98万亿元,均创历史新高。货币供给方面,M1、M2同比增速均有所提升。在此背景下,资产配置需关注债券与权益市场的表现。

2023年1月,中国金融市场迎来强劲开局,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高达4.9万亿元,刷新单月历史纪录。同期,社会融资规模亦达到5.98万亿元,尽管同比增速略有放缓至9.4%,但仍显示出“强预期、弱复苏”的经济格局。

从信贷结构来看,1月最显著的特点是新增中长期贷款大幅增加至3.72万亿元,同比多增8807亿元,这反映了企业复工复产的积极态势。尽管居民部门信贷增长依然乏力,受疫情冲击的“疤痕效应”尚未完全消散,但已呈现修复迹象。1月社融增量主要来自信贷的超量增长,而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则成为拖累因素。

货币供给方面,1月M1同比增速大幅提升至6.7%,M2同比增速亦达到12.6%。M1的快速增长不仅受到春节期间居民取现需求的影响,更体现了企业经营活跃度的提升。M2的快速增长则主要受益于信贷的大幅改善。

在资产配置方面,根据普林格六阶段资产配置模型,当前市场正处于第二阶段,即股票表现抢眼,债券表现稳健,而商品表现不佳。截至2023年2月10日,沪深300指数开年以来上涨6.06%,债券基金指数上涨0.68%,而CRB商品指数则下跌1.96%。

对于债券市场而言,M2增速持续快于社融存量增速,1月M2同比增速领先社融存量增速3.2个百分点,创下2015年以来新高。这表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未来政策将继续聚焦稳增长、稳信心,降准、降息等政策工具依然可期,资金面持续收紧的可能性较低。从“M2-社融存量同比”与1年期国债利率走势来看,1年期国债利率仍处于下行通道,短期内难以预见拐点。

对于权益市场而言,A股市场素有“M1定买卖”的传统。随着M1的提升,A股市场年度回报率有望逐渐回升。1月份M1超预期的数据或预示着未来A股回报周期的进一步修复。未来,随着企业中长期信贷的增长,如果M1与库存水平同步回升,A股市场有望迎来主升浪阶段。

在此背景下,结合经济修复进程与精准货币政策的执行力度,采用固收增强策略的二级债基具备“攻防一体”的优势。在经济超预期走强时,权益资产将成为积极的“上涨期权”;若经济修复力度弱于预期,债券部分的防守功能将成为信心与稳健的基石。投资者可关注如富国稳健增强(A/B代码000107,C代码100109)等优质产品。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