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医保套现”黑幕,回流药问题再引关注
AI导读:
央视曝光武汉部分医院、药店、药贩子联手进行“医保套现”的黑幕,将“回流药”问题推上风口浪尖。国家医保局已采取措施打击此类行为,并推广药品追溯码提升监管效能,确保用药安全。
日前,央视新闻曝光湖北武汉部分医院、药店、药贩子与参保人联手进行“医保套现”的黑幕,再次将“回流药”这一社会顽疾推到聚光灯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医保套现和回流药成为热议话题。
在这一非法购销链条中,药贩子打着“高价回收”的幌子,诱导参保人使用医保卡,从医院或药店购买药品,再转手卖给他们以换取现金。随后,这些药品被销售给药店、诊所等,最终再次流向患者,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
这些“回流药”不仅骗取国家医保资金,危害全体参保人的利益,而且药品质量也难以保证。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保研究院原副研究员仲崇明指出,“回流药”对涉事产品及相关销售受到影响的药企利益是一种直接伤害,破坏了局部市场秩序。
仲崇明进一步解释,“这种行为使包括国谈双通道、集采在内的惠民政策执行变了味道,对于正当的医药产业、参保患者来说,是一种盗窃行为;对涉事药店来说,破坏了高质量发展与合规性。”
据国家医保局披露,武汉市医保局已依规暂停新洲区涉案5家医疗机构的医保结算,中止医保服务协议。同时,相关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已被立案调查,多名药贩被刑事拘留。武汉市市场监管部门表示将对全市药店开展专项整治。
“回流药”问题频发,监管亟待加强
央视新闻对武汉“医保取现”“高价收药”事件的报道显示,药贩子以6至7折回收参保人用医保卡购买的处方药,包括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等。而药店为完成销售业绩,配合提供在线“电子处方”,大开“医保套现”方便之门。
经追踪发现,部分“回流药”流入武汉新洲区旧街中心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这些医疗机构在缺药的情况下,靠药房人员找私人购买,经多个中间人层层加价后将“回流药”卖给患者。此外,“回流药”也流向新洲区的私人诊所和药店。
国家卫生健康委表示对此类违法行为保持“零容忍”态度,将协同医保、药监等部门,责成武汉等地压实属地责任,加强对医疗机构穿透式监管,持续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事实上,“回流药”给医保基金带来巨大损害,一直都是医保部门打击的重点,但仍有大案频发。2024年年初,央视“焦点访谈”曝光了一起涉案金额高达2亿元的“回流药”骗保黑幕。
该案中,一级药贩教唆引诱特慢病人用医保卡在多家医院开出报销比例高的医保药品,低价购买后转给二级药贩,再经多个层级转卖,最终从正规药店销售出去非法获利。警方抓获26名犯罪嫌疑人,查封药品仓库八处,查获高达9吨3000多个品种的非法倒卖药品。
针对“回流药”参与者,国家医保局发文强调,个人以骗取医疗保障基金为目的转卖药品的,将暂停其医疗费用联网结算并处以罚款,情节严重者将构成诈骗罪。同时,相关监管部门也对“药贩子”重拳出击,联合印发了指导意见明确处罚措施。
仲崇明分析,倒卖医保药屡打不绝的原因包括法律惩戒不够严厉、社会群众认知欠清晰、医保监管大数据和办案线索梳理不够常态化精细化等。他强调要坚决坚持“回流药”治理,坚定做好秩序维护,鼓励举报、严格执法、联合执法,并做好行业宣传和社会宣教。
药品追溯码助力全过程监管
“回流药”不仅影响医保基金安全,更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国家医保局通过全面推广药品追溯码信息查询工作,推动“应采尽采、依码结算、依码支付”,实现“卖药必扫码,买药可验码”,提升药品监管效能。
药品追溯码是每盒药品的唯一“电子身份证”,重复扫码即存在假药、回流药或药品被串换销售的可能。国家医保局已通过分析药品追溯码发现多起疑似存在药品串换、回流药、假药等线索情况,并开展打击行动。
随着2025年1月1日起药品追溯码监管应用的正式实施,全国已累计归集追溯码共158.06亿条,全国定点医药机构接入率达94.7%。追溯码落地的整个链条涉及多个环节和参与者,共同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多地医保部门也发布通知显示,如果通过扫码发现倒卖假药、劣药、回流药等涉嫌欺诈骗保行为,可以投诉举报。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向消费者推广了追溯码的应用。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