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经济面临供给过剩、需求疲软局面。专家强调,收入分配改革是长期最优解,短期内需重视投资对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性。政策应从调整收入分配、促进消费等方面发力,以实现经济再平衡和稳定增长。

  记者闫桂花

  供给过剩、需求疲软,是当前中国经济的一个明显特征。在28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行的《关键之年的潜力与布局暨<中国经济2025>新书悦读会》上,专家强调,虽然长期来看,收入分配改革是最佳解决方案,但短期内需重视投资对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性。

  中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指出,需求不足,根源在于收入分配问题。他解释,所谓需求并非单纯欲望,而是欲望与购买力结合形成的、表现为市场购买行为的有效需求。

  “购买力有限,因此有效需求也有限。若过多收入流向消费者之外的部门,无法转化为消费,就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徐高说。

  他提到,从中国产能利用率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长期偏低来看,中国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并非近期才出现,而是已持续二十多年。

  北大国发院校友学院发展基金讲席教授卢峰表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内需不足问题持续时间长,且与快速变化的国际形势紧密相连,变得更加复杂。由于内需不足,企业更多依赖外部市场消化产能,导致贸易顺差增加。

  他指出,中国货物贸易顺差和制成品贸易顺差分别占全球顺差的37%和65%,“即大部分顺差集中在中国,这是非常罕见的格局”。这种失衡与美国的贸易打压及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争端密切相关,因此经济“再平衡”至关重要。

  卢峰还提到,当前“供给过剩”体现在中高端行业达到前沿水平,少数高科技行业全球领先;而“需求疲软”并非绝对弱,需求仍在增长,但相对于供给显得偏弱。

  面对“供给过剩、需求疲软”的局面,政策应如何发力?

  徐高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并不可怕,“中国当前的需求不足问题靠自身经济完全可以解决。只要国内宏观政策得当,即使外部冲击再大,需求问题也能化解。”

  他提出,上策是推进收入分配改革。“供给过剩、需求疲软”的核心是民众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比重过低。收入增加,消费支出也会增加,有效需求随之提升,需求不足的局面将明显改善,民众生活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节感也会减弱。

  卢峰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在保持新质生产力增长、供给能力活跃提升的同时,应通过宏观结构体制调整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推动经济再平衡。“这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实质是改变收入分配,为底层民众提供更多收入支持。”

  卢峰进一步指出,收入分配改革是长期任务,需从逻辑上厘清收入分配机制并做出真正改变,这并不容易。“两个五年计划内能实现就不错了”。但好消息是,学界对此共识日益增强,高层也在积极回应。

  徐高认为,“中策”是通过投资弥补消费不足。投资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间接提升居民收入,短期内拉动经济增长、维持宏观稳定,但可能牺牲投资效率。

  他强调,“中策”虽有不足,但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在中美博弈阶段,中国仍需提振和扩张供给能力,而“供给能力需有效需求支撑”。

  徐高还表示,去产能是最劣策略,因产能收缩会导致有效需求收缩。“如关闭钢铁厂,工人失业,收入下降,消费意愿和能力均减弱。试图通过去产能平衡供需,是行不通的。”

  他强调,稳定宏观经济本身就是最大的创新促进政策,比结构性政策更有效。他以种树为例,扶持创新如播种树种,最佳方式是营造适宜种子成长的宏观环境。因此,刺激消费需“先破后立”,在消费未有效提振前,不可过度打压投资。

  “宏观政策应纠正过去几年过度打压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的倾向,以确保经济今年实现约5%的平稳增长。”徐高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补充说,当前中国生产供给远超服务供给。要挖掘未来增长潜力,需加大服务供给力度,从消费端、需求端引领服务业创新发展。其中,低空经济可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潜力巨大,战略意义重大。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