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债基市场再现大额赎回风波,债市调整幅度和持续时间超市场预期,导致债基短期收益率下滑。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债市调整的幅度将远小于2022年底,赎回现象扩散可能性较低。债市调整后将迎来更好的配置时间窗口。

  近期,债基市场再现大额赎回风波。自9月以来,已有超过10只债券基金或偏债混合基金陆续发布大额赎回公告,这一连串赎回动作的背后,是持续了大半年时间的债牛行情突然逆转。债市调整幅度和持续时间均超市场预期,导致债基短期收益率纷纷“告负”。

  回顾去年11月底的债基赎回潮,市场仍记忆犹新。当前债市面临的短期调整压力与彼时相似,市场杠杆率水平偏高,机构存在止盈兑现的动力,且政策预期存在不确定因素。然而,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债市调整的幅度将远小于2022年底,赎回现象进一步扩散并引发负反馈潮的可能性较低。机构投资者在吸取了上一轮踩踏行情的教训后,已有所改进,通过优化制度设计、产品结构以及基金组合管理,提前应对流动性风险。

  具体来看,9月14日,中银基金、红塔红土基金、鹏扬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接连发布提高基金份额净值精度的公告,原因均是大额赎回。据不完全统计,9月以来,已有10余只债券基金或偏债混合基金因大额赎回而提升净值精度。

  债市调整的背后,是债牛行情的突然熄火。受印花税调整、“认房不认贷”等政策组合拳影响,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不断上行。近一个月以来,债券型基金短期收益率普遍下滑,超过七成的债券型基金收益率“告负”。

  此次遭遇大额赎回的债基,大部分由机构投资者占据主要份额,或是此前已遭遇机构投资者流失,仅剩少数个人投资者持有。机构客户大额赎回的原因,主要是基于自身的流动性要求和投资决策考虑,或是基于后续对市场的判断进行赎回。

  尽管债市调整引发了投资者的担忧,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从宏观环境和机构行为角度,此次债市调整的幅度将远小于2022年底。此外,随着银行间流动性的边际宽松,这一轮的赎回已经在近期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在制度设计、产品结构以及投资风格等方面,机构也普遍有所优化,以更好地应对流动性风险。

  展望未来,业内人士认为,债市调整之后,将迎来更好的配置时间窗口。在震荡行情中,短端利率相对调整空间有限,短债产品持有体验更好;待调整后市场有望呈现更多结构性机会,届时可关注中长债产品的配置机会。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