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调控需强化中长期思维
AI导读:
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超300次,强调需强化中长期调节思维,建立长效机制解决深层次问题。楼市调控需兼顾当前与长远,政策稳定是市场预期稳定的前提,城镇化与产业化联动是房地产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今年以来,全国已有超过100个城市出台了超过300次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这些措施在稳定楼市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城市的调控政策存在短期化倾向,为了促进楼市的健康发展,必须强化中长期调节思维,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来解决房地产市场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产业链条长且涉及面广,对经济增长、金融稳定以及民生保障都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各地政府因城施策,不断强化调控政策的及时性和精准性,各种调控政策层出不穷。然而,通过梳理过往情况,不难发现部分城市的调控举措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往往是在楼市出现过冷或过热之后才出台,大多属于补救性政策。虽然短期的补救措施是必要的,也能迅速见效,但往往治标不治本。
楼市调控需要既着眼当前,又兼顾长远。在稳中求进的发展总基调下,要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并适时使用跨周期调节手段。楼市调控需要增强前瞻性和预见性,统筹做好政策衔接。部分城市在制定调控政策时缺乏连贯性,甚至频繁更改,导致市场预期不稳定。同时,许多城市更侧重于从需求端进行调整,而供给端调控措施则相对不足。
政策稳定是市场预期稳定的前提,市场预期稳定又是市场稳定的基础。当前,楼市预期偏弱,下行压力加大。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调控目标,夯实主体责任,丰富政策工具,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各地应按照一城一策的思路,进一步明确楼市调控政策的短期和中长期目标,完善政策配套措施,防止调节失灵。
房地产发展的重要内驱力是城镇化,而城镇化的重要驱动力则是产业化。对于各地而言,楼市调控应与产业规划形成联动,提升城市产业集聚效应,加大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力度,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此外,根据城镇化发展规律,还可以深化面向城市群和都市圈的楼市调控区域协调机制,将大城市和周边中小城市在供应需求、基础设施、公共资源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以解决市场供需错配问题。
我国房地产市场早已呈现出分化趋势,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从人口流动情况来看,净流入城市和净流出城市的住房存量情况各不相同,需要区别对待。近年来,新增城镇人口向一二线城市转移的趋势明显,新市民和青年群体的住房需求仍未得到有效满足;而部分三四线城市则呈现出人口净流出态势,尤其是对于没有产业支撑的中小城市而言,需要严防大规模无序扩大开发和投资房地产。因此,调控政策既要警惕全局性供给过剩的风险,也要注意热点城市供应不足的问题。
楼市调控既要稳定市场预期,又要防范风险。传统房地产市场的“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建立良性的房地产发展模式需要实现“人房地”联动,推动房企尽快转型。同时,需要并行调整住房存量和增量,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发力,实现房地产市场供求适配,破解住房市场的深层次难题,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图片来源:网络)(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