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自2024年起连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其中2024年发行1万亿元,2025年发行1.3万亿元。资金主要投向“两重”“两新”项目,中央与地方分配比例明确,地方实际使用资金比重超过八成,有助于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优化央地债务结构。

  中国自2024年起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其中2024年发行1万亿元,2025年发行1.3万亿元,这笔资金主要投向“两重”(即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项目建设和支持“两新”(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实施。随着财政部近日公开2025年中央财政预算,去年和今年万亿级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如何在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间分配得以清晰。

  根据2025年中央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表,2024年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中,中央本级支出实际约1247亿元,占比约12.5%;对地方转移支付实际约8753亿元,占比约87.5%。2025年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中,中央本级支出预算数为1600亿元,占比约12.3%;对地方转移支付预算数为11400亿元,占比约87.7%。这一分配情况反映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

  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央地分配金额为预算数,执行中根据具体分配情况作必要调整。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无论是2024年还是2025年,地方实际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比重均超过八成。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分析,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转移支付给地方的远高于年初预算,主要归因于我国经济稳中向好但部分地区财政收支矛盾存在,中央增加了对地方的支持力度。同时,去年年初预算时预留了充分的调整空间,中央根据实际需求对资金分配进行了优化调整。

  罗志恒认为,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央地资金分配比例与2024年实际执行比例接近,中央对地方的资金需求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做出了更加准确、科学的资金安排。

  根据国家发改委数据,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中,7000亿元支持1465个重大项目建设,项目基本全部开工。另外,15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销售额超过1.3万亿元;1500亿元支持设备更新项目。2025年,8000亿元支持“两重建设”,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2000亿元支持设备更新。

  事实上,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的央地分配比例(约12:88),与目前财政支出中央地比例相当。根据财政部数据,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地方财政支出占比约86%。

  罗志恒指出,超长期特别国债属于中央财政举借债务,本金利息由中央财政承担,地方不用偿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温来成表示,目前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分配主要转移给地方使用,反映了中国在调整央地财政关系,优化央地债务结构。

  截至2024年末,中国政府债务余额合计约82.11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47.54万亿元。债务风险总体安全可控。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