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去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截至3月27日,各地今年以来已发行和计划发行的置换债已过半。置换债加快发行,化债有序推进,融资成本压降取得显著进展,多地隐债规模持续下降,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时机日趋成熟。

去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机构数据显示,截至3月27日,各地今年以来已发行和计划发行的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地方政府再融资专项债高达14716.17亿元。加上去年发行的2万亿元置换债,这一数额已占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一半以上。

专家指出,置换债的加速发行和化债工作的有序推进,正在显现“减负”政策效果。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化债方案,推动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今年以来,各地加快债务置换步伐。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截至3月27日,已发行和计划发行的地方债合计达到28420.99亿元,其中置换债占比超过50%。江苏、湖北、山东等地的置换债发行规模均位居前列。

此外,从2024年起,连续五年每年还将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截至3月中旬,这部分特殊新增专项债已发行超过千亿元。

随着置换债的加速发行,多地隐性债务规模持续下降,部分区域甚至实现债务“清零”。这不仅有效缓解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还显著降低了融资成本。财政部数据显示,去年发行的2万亿元置换债,平均利率水平下降超过2.5个百分点,预计5年利息减少2000亿元以上。

债务置换还推动了融资平台的退出与转型。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介绍,置换政策实施后,平台数量大幅减少,同时通过优化银行等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增强了信贷投放意愿。

2025年,多地仍将压降融资平台数量、推动融资平台退出与转型作为化债工作的重点。财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孙彬彬预计,今年将是各地城投融资平台退出的大年。

《关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提出,坚持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指导地方完善和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将隐性债务置换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结合起来,推动风险化解和市场化转型。

多位专家建议,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化债方案,加强对债务置换实施情况的跟踪监督,持续关注风险演化情况,以实现“防风险”与“稳增长”的平衡。

标普信评分析师曹艺馨认为,在一揽子化债举措下,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时机日趋成熟。市场化转型意味着城投需通过自主经营获得现金流,自负盈亏。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