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群体就业稳定策略,增强国内经济适配性与稳定性
AI导读:
重点群体就业稳定是保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的基础。文章探讨了总量压力大、就业易受影响、就业诉求多元等挑战,提出增强就业适配性和稳定性的策略,包括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增加需求和强化供给结合等。同时,提出拓展就业空间、统筹做好各类重点群体就业支持等建议,以增强国内经济适配性与稳定性。
重点群体就业稳定,是保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的基础。实践和经验表明,重点群体就业既有一般性特征,也有其特殊性,需更加注重增强就业的适配性和稳定性,这是国内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首先,总量压力较大。我国每年有超1600万城镇新成长劳动力、1100多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业劳动力仍有转移空间。当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基础还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不振,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账款拖欠问题仍较突出,解决好数量庞大的重点群体就业问题面临较大压力。
其次,就业易受影响。我国发展既存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挑战,也面临新旧动能转换的压力。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对传统岗位将产生大量替代。部分重点群体就业技能不足,往往更容易受冲击。为此,政府和企业需加强培训,提升重点群体的就业能力。
再次,就业诉求多元。重点群体就业具有一定共性特征,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如高校毕业生面临专业适配、择业观念和职业转换等问题,农民工则主要是技能提升尚难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问题,就业困难人员主要是随着年龄增长、能力下降而导致的再就业难度加大问题。需针对不同重点群体,做好分类施策、精准帮扶。
因此,增强就业的适配性和稳定性,需把握好以下几个“结合”。一是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既要发挥市场作用,又要政府兜底。二是增加需求和强化供给相结合,既要从需求侧提高就业带动力,又要在供给侧增强重点群体就业能力。三是扩大规模与提升质量相结合,既要注重就业数量增长,又要提升就业质量。四是普惠支持与精准帮扶相结合,既要健全就业政策体系,又要结合不同群体特点提升政策服务针对性。五是就业促进与兜底保障相结合,既要增强重点群体就业内生动力,又要强化生活保障政策协同。
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就业保持总体稳定的支撑条件坚实稳固。未来一个时期,可从以下方面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进一步增强就业的适配性和稳定性:拓展就业空间,完善产业发展和就业促进政策;统筹做好各类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就业;提供更加精细化的就业服务,加强部门协作,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就业帮扶机制;增强重点群体就业能力,加快紧缺人才培养,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加强重点群体权益保障,整顿就业歧视,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作者系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智库工作办公室主任、研究员,中国劳动学会副秘书长)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