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截至2024年,我国省级开发区总数量达2200余个,地级行政区覆盖率超90%。区域分布中,河南、山东等地位于前列。省级开发区通过升级和区域协同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但仍面临管理体制等问题,建议深化改革、强化顶层设计。

从设立之初就开启“以升促建”之路的省级开发区,目前的发展特征备受关注。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500强》(下称“报告”),截至2024年,我国省级开发区总数量达到2200余个,地级行政区覆盖率超过90%,展现出了强大的区域经济发展引擎作用。

从区域分布来看,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湖南位于前五,入榜开发区数量均达到30个及以上,总数量达到171个,形成了开发区发展的头部梯队。四川、安徽、湖北等地入榜开发区总数量共264个,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而北京、上海、新疆等地虽然入榜数量较少,但其在区域经济中的引领作用不可忽视。

省级开发区的发展历史悠久,其设立时间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为发挥国家级开发区在经济发展中的引擎作用,省级开发区升级工作加速推进。特别是2008年以来,省级开发区升级按下“快捷键”,年均升级数量超过30个,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根据赛迪顾问的统计数据,从已升级省级开发区的区域分布看,东部地区呈强劲态势,其中江苏、浙江占据了升级数量的前二,其余多数省份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的数量稳定在5个左右。这些已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的省级开发区,主导产业以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为主,两大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为省级开发区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备受青睐。

赛迪顾问的研究还发现,区域协同发展对省级开发区跃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互补发展,省级开发区能够形成产业集群,实现协同发展升级。例如,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昆山高新区,就是区域协同发展带动的典型代表。

然而,报告也指出,尽管省级开发区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但仍面临一系列问题与短板。如管理体制机制亟待理顺、同质化发展与竞争加剧、创新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不足等。为此,报告建议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园区顶层设计、探索科技与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