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气候变暖导致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升高、降水增加,给粮食生产带来机遇与挑战。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升适应能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抗灾防灾能力,确保粮食稳产丰产。

近几十年,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我国气候逐渐发生变化,北方地区气温升高、降水增加,暖湿化趋势明显,这对我国粮食生产带来了深远影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确保粮食稳产丰产。在此背景下,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已成为当前农业领域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近百年全球平均温升1.1℃。而我国的情况更为严峻,《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显示,1961年至2023年,我国地表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3℃,超出全球同期水平。随着全球变暖,极端降水事件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加,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然而,气候暖湿化也带来了一定机遇,如优化农业水土资源配置、激活耕地后备资源、提高粮食单产以及拓展粮食作物种植区域。

但气候变暖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如极端降水事件频发、粮食作物生育期缩短、农作物病害风险加剧以及害虫种群动态及分布格局改变等。这些都对粮食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我们必须全面辩证看待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

一方面,我们要抓住气候暖湿化的契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动节水灌溉技术创新推广,并研发适应气候暖湿化的粮食品种和农业机械。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增强农业抗灾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筑牢粮食生产安全屏障。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监测与发布,完善病虫害协同防治网络,并构建多元化农业保险产品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加全面的风险保障。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第三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