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3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方案,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工作进入实施阶段,涉及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助力双碳目标实现,预计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

3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新闻发言人裴晓菲在发布会上表示,这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工作进入实施阶段。

裴晓菲指出,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年排放量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是碳排放大户。纳入碳市场管理后,将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并加速落后产能淘汰和低碳技术创新应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碳定价机制正逐步成型

碳市场是国际公认的气候治理政策工具。自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市场运行平稳,制度体系日益完善,中国碳定价机制正在形成。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碳市场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处于建设初期,存在市场活跃度低等问题。扩围工作将满足现实需要,发挥市场机制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作用,构建碳减排激励约束机制。

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仅覆盖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00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50亿吨。扩围后,预计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将达到60%以上。

明确三行业配额分配方案

相关负责人介绍,生态环境部从2023年4月起组织近60家单位参与扩围专项研究工作,夯实了数据、制度和硬件基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明确将钢铁、水泥、铝冶炼作为首次扩围的行业。

生态环境部计划分两个阶段推进三个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4至2026年度为启动实施阶段,2027年度以后为深化完善阶段。

在启动实施阶段,主要目标是夯实碳排放管理基础、推动企业熟悉市场规则,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监管,提升企业履约能力和管理水平。

对于配额分配,生态环境部将继续采用基于碳排放强度控制的思路分配配额,确保企业无配额缺口,无需支付履约成本。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