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围,推动碳减排新进程
AI导读:
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围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此举预计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将达到60%以上,对推动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部26日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下称《方案》),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行业覆盖范围扩大(下称“扩围”)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此举对推动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在同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根据《方案》部署,生态环境部将按照“边实施、边完善”的思路,分两个阶段推进相关工作,近期将印发通知,明确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制定、关键参数月度存证、碳排放报告核查、核定配额发放、配额清缴等任务及时限。
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仅覆盖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00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50亿吨。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年排放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比超20%。此次扩围后,预计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总量占比将达60%以上,温室气体种类也扩大。
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完成登记
裴晓菲表示,近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总计94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完成登记,这是自愿碳市场建设的重要进展,对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意义重大。截至3月25日,CCER累计成交量达133万吨,成交额1.05亿元。
自愿碳市场是我国减排的重要工具。符合条件的项目经审定、核查、审核后,可登记为CCER,通过交易平台交易,获得减排收益。
积极推动《生态环境监测条例》出台
生态环境部监测司司长蒋火华表示,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已收到近400条意见。条例将加强监测管理,规范活动,保障数据质量,对弄虚作假提出法规制度设计。生态环境部将配合司法部推动条例早日出台。
对监测数据弄虚作假“零容忍”
蒋火华透露,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从制度、管理、技术、队伍四方面发力,遏制监测造假。将推进条例出台,压实法律责任;联合多部门严厉打击弄虚作假;建立数智化技术体系防控;加强基层队伍建设,确保举措落实。
自2022年起,生态环境部联合多部门开展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专项整治,并通过监督帮扶等方式强化查处。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