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围工作正式实施。此举旨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预计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将达到60%以上。同时,自愿减排市场取得重要进展,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完成登记。

  生态环境部26日正式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下称《方案》),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围工作正式步入实施阶段。此举旨在进一步扩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覆盖范围,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在同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根据《方案》的部署,生态环境部将分阶段推进相关工作,并将在近期发布关于三个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具体管理通知,明确重点排放单位名录、月度存证、碳排放报告核查、配额发放和清缴等关键任务及其完成时限。

  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要覆盖发电行业的2200家重点排放单位,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50亿吨。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年排放量约为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20%以上。此次扩围后,预计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覆盖范围将扩大至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60%以上,并新增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两类温室气体。

自愿减排市场取得重要进展

  裴晓菲指出,近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总计94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已完成登记,标志着我国自愿碳市场建设取得重要实质性进展。截至3月25日,CCER累计成交量已达133万吨,成交额为1.05亿元。

  自愿碳市场作为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工具,符合条件的减排项目经审定、核查和注册后,可通过交易平台获得减排收益。

推动《生态环境监测条例》立法进程

  生态环境部监测司司长蒋火华表示,在司法部的支持下,《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于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公开征求意见。条例旨在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管理,规范监测活动,确保数据质量,并对监测数据造假行为提出严厉打击措施。

  蒋火华透露,目前已收到近400条建设性意见,生态环境部将配合司法部推动条例早日出台,并从制度、管理、技术和队伍四个方面加强监测造假防控,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可靠。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