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博鳌论坛谈中国制造与外资引进
AI导读:
黄奇帆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上表示,中国制造产业链体系完善,规模远超美日德。中国连续多年稳居外资引进世界第二,未来更注重营商环境优化,推动与国际接轨。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重庆市前市长黄奇帆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上指出,经过十年努力,中国制造的产业链体系已相当完善,成为全世界唯一涵盖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其产品结构、生产方式均发生了显著变革。中国制造的发展并非孤立进行,而是与世界各国的合资、合作、开发紧密相连。
“中国制造规模远超美国制造,达到其两倍之多,更是日本与德国制造的四倍。总体来看,中国制造规模甚至略高于美国、日本及欧洲制造的总和。”黄奇帆强调。
黄奇帆介绍,当前全球外资引进总额约为1.3万亿美元,美国位居榜首,而中国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对外开放势头强劲。
“外资企业在中国制造业中占据重要地位,贡献了就业人数的7%,制造业企业税收的15%,显示出较高的效率。此外,外资企业占中国制造业出口的30%,其中50%的高附加值出口由外资企业创造。”黄奇帆分析道,外资企业在推动中国内循环的同时,也促进了国内外双循环的链接。
面对特朗普的贸易战、拜登的“小院高墙”政策以及新冠疫情对人员往来的影响,外界曾普遍担忧外资进入中国会减少。然而,实际情况是,近十年来中国每年平均引进外资超过1200亿美元,较之前十年实现翻番。
黄奇帆回顾了中国开放40多年来的外资引进历程:20世纪80年代,中国每年引进外资约20亿美元;90年代增长至每年300亿美元;加入WTO后,这一数字再翻番至600亿美元;而在2011年至2020年期间,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中国每年平均引进外资仍超过1200亿美元。
谈及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障碍,黄奇帆表示,过去中国引进外资主要关注要素流量的增长,而现在更注重营商环境的优化。开放的目的在于推动中国各区域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与国际接轨。为此,中国将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工人劳动权利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政策,以营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