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逆回购与MLF操作新动向,释放市场流动性信号
AI导读:
3月25日,央行开展3779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并首次详细披露投标量和中标量。同时,MLF操作方式调整,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预计后续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使用将更加完善和成熟。此举旨在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裕,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3月25日,央行公告称,通过固定利率、数量招标方式,开展了高达3779亿元的7天期逆回购操作,操作利率维持在1.50%。由于当日有2733亿元7天期逆回购到期,因此单日净投放逆回购达1046亿元。
与以往不同的是,3月25日的逆回购操作情况表中首次详细披露了投标量和中标量,且数值相同,这标志着央行对市场流动性需求的充分满足,并提高了公开市场操作投放量的透明度,为市场提供了更为清晰的预期管理信号。
此外,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满足各参与机构的差异化资金需求,央行决定自本月起,对中期借贷便利(MLF)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操作。3月25日,央行进行了4500亿元的1年期MLF操作,实现净投放630亿元,这是自2024年7月以来首次出现MLF净投放。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分工更趋明确
此次MLF操作方式的调整,彰显了央行在货币政策工具操作中赋予市场更多“定价权”的意图。在央行流动性投放的工具箱中,各种工具的分工将更加明确,预计后续央行对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将更加完善和成熟。
平安证券固定收益团队指出,将MLF操作改为“固定数量、利率招标”,与公开市场逆回购的“固定利率、数量招标”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明确了MLF作为数量型工具和公开市场逆回购作为价格型工具的政策定位。
目前,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从短期到长期包括:7天公开市场逆回购、临时隔夜正逆回购(短期工具,兼具定价功能),买断式逆回购和MLF(中期工具,或作为纯粹的数量型工具),以及降准和国债买卖(长期工具,无价格属性)。
未来银行MLF成本将更贴近市场化融资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MLF的多重价格招标将更好地反映机构差异化的资金需求,发挥机构的市场化自主定价能力。由于各银行融资成本不同,银行投标MLF通常会参考市场化融资成本,因此同批次MLF存在多个中标利率,未来银行的MLF负债成本将更加贴近自身发行存单的成本。
市场人士预测,根据当前各类型银行存单的融资成本,银行投标MLF的资金成本总体有望下降,部分银行的MLF边际中标利率可能降至2%以下,这将有助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缓解净息差压力,实现“结构性降息”的效果。
市场专家指出,结构性降息同样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商业银行资金成本,支持银行在保持净息差相对稳定的同时,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
央行行长潘功胜在两会记者会上表示,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资金利率有下行空间。同时,将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裕,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持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专家强调,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资金利率,能够有效发挥价格激励作用,加大对金融机构的引导力度。同时,通过资金量激励、考核激励、导向激励和声誉激励等,与产业政策、信贷政策、银行内部配套制度等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促进信贷结构优化和经济质效提升。随着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的丰富,各种工具的灵活搭配将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预计,为稳增长、宽信用、稳预期,下阶段货币政策目标将转向多目标平衡,并兼顾短期流动性,资金紧平衡状态有望调整。此外,4月有望迎来降准及结构性工具降息,从量价两方面提振市场信心,强化实体支持。
(文章来源:新京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