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普陀“北上”加强长三角区域合作,共筑沿沪宁产业创新带
AI导读:
上海市普陀区频频“北上”,加强与江苏各城市的合作,共同推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形成多个创新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最近,上海市普陀区频频“北上”,加强与江苏各城市的合作。
从2月中旬持续到3月中旬,近一个月内,普陀区党政代表团连续4周,每周选定一天,前往江苏考察,分别到访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镇江、泰州7个城市,并与各地主要领导会面,共同探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并逐一签署沿沪宁协同创新城市联盟合作备忘录。
这是上海区级党政代表团首次如此频繁造访江苏,重视程度相当罕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逐渐走深走实,产业“廊”“带”的打造成为区域联动的重要形式。
其中,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加快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也被写入2025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二者一南一北,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两翼”。

南京和上海普陀召开沿沪宁协同创新工作座谈会,共同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在普陀区与江苏各城市的合作中,“公路经济”再次凸显其重要性。沪宁高速公路和沪宁城际铁路的贯通,使得沿线城市的来往更加便捷,也促进了产业合作。
例如,普陀区大院大所资源集中,与长三角不少企业、科研单位已有合作基础。普陀区的华东电力设计院参与南通电厂的相关业务,中船九院也与南通的中远海运进行技术服务对接。
此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通过科创沙龙、科创集市等活动,促进了大院大所与企业的联动,形成了武宁创新共同体等创新平台。
如今,海纳小镇作为普陀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正重点发展先进计算、深度智能等前沿科技产业,一批行业领先的应用成果涌现。
然而,普陀也面临着土地、能源等要素保障相对有限的瓶颈问题。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当下发展的重点任务。
长三角各地要提升产业的一致性,共建产业集群,同时提升创新的协同性,让产业链分工更为合理。打造科创走廊、建设创新产业带,便是为了提升长三角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领域的分工协同水平。
例如,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一条大飞机产业链不断完善,1800余家企业纳入G60大飞机供应商储备库。
参与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便是普陀给出的一个破解瓶颈难题的答案。依循武宁创新共同体的发展思路,普陀将科创资源、研究成果与沪宁沿线城市进行共享,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近些年,“廊”“带”已成为长三角各地各领域合作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打造科创走廊、建设创新产业带,密切了城市间的交流合作,推动了区域一体化发展。
沿沪宁协同创新城市联盟正着眼于平台搭建和要素流动,为市场化铺平道路,引导实质化创新。联盟城市正在梳理资源清单、需求清单和合作清单,各扬所长、优势互补,打造合作生态。
普陀“北上”之后,江苏各城市纷纷“南下”,共同推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为长三角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