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例会强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重要性
AI导读:
近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多次提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强调其重要性。文章分析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及优势,包括避免过度宽松、精准支持实体经济、兼顾银行高质量发展与服务实体经济可持续性、对债市扰动小等。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5年第一季度例会(以下简称“例会”)多次提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如“有效落实好存续的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及“优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并研究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这些话题引起了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
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箱主要由总量工具和结构性工具两部分构成。总量工具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利率等全局性参数,对市场流动性和信贷总量进行宏观调控;而结构性工具则通过定向支持机制,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国家战略领域和薄弱环节,兼具结构优化与总量调节的双重功能。近年来,我国综合运用这两类工具,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
关于下阶段货币政策的主要思路,在总量工具方面,例会建议“择机降准降息”,这与央行近期的表态一致。笔者认为,在降准降息时机尚未明确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显得尤为重要,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首先,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既能避免过度宽松,又能精准支持实体经济。总量货币政策工具虽然覆盖面广、传导直接、预期引导强,但也可能引发流动性过度宽松,无法有效解决经济中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结合现实来看,近年来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持续处于历史低位,说明资金供给持续大于需求。在这种背景下,继续降准降息的边际效果会逐渐减弱。
结构性工具的定向投放机制,正好能破解“宽货币难以转化为宽信用”的难题。该类工具既能避免资金空转和资产泡沫,又能精准支持科技创新、消费等重点领域。这种“滴灌式”调控,既符合经济转型升级的融资需求特征,又为货币政策留足了操作空间。
其次,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兼顾了银行高质量发展与服务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当前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承压,凸显出传统总量工具的局限性。结构性工具通过建立“激励相容”机制,既保证了银行获得合理利差,又实质性地降低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实现了金融机构“愿贷敢贷”与实体经济“可得易得”的双赢局面。
最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债市的扰动较小,有助于长期国债收益率保持在合理区间。货币政策需兼顾债市稳定性。总量工具虽能增加市场流动性,但也可能引发债市期限利差过度压缩,导致长端收益率脱离基本面。而结构性工具对债市的扰动明显较小,既能满足重点领域融资需求,又能避免过量流动性涌入债市,有利于长期国债等券种的收益率保持在合理区间,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稳定环境。
需要强调的是,现阶段充分利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并非否定总量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要性,而是强调在总量工具推出时机不成熟时,用好结构性工具将对多领域产生积极影响。笔者相信,未来监管部门对两类货币政策工具的灵活运用,将持续推动我国宏观经济向好发展。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