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3月25日—28日,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在海南博鳌举行,聚焦中国经济未来。中国经济稳定回升态势已经确立,但面临外部压力和内部结构性矛盾。论坛中,专家就中国经济现状、扩大开放、提振消费等方面展开讨论,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增添新动力。

  3月25日—28日,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在海南博鳌举行。本届年会以“在世界变局中共创亚洲未来”为主题,聚焦发展,促进对话。中国经济的稳定回升态势已经确立,在全球格局深度调整的历史关头,中国经济正经历着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型。

  “中国在对外开放进程中,持续吸引大量外资,制造业领域并非‘闭门造车’,而是积极拥抱全球资本与技术”“中国经济经历了风风雨雨,目前已经重新步入了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3月25日,在以“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前瞻”为主题的高端对话上,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以及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就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展开讨论。

  在全球格局深度调整的历史关头,中国正经历着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型。这一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如何扫清障碍,黄奇帆、彭森给出了答案。

  中国经济稳定回升态势不可逆

  在3月上旬举办的全国两会上,确立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的预期目标。围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经济发展任务,彭森指出,近两年中国经济恢复经历了波浪式前进的过程,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的落实,中国的经济运行出现了稳中有进的局面,2025年1、2月中国经济也是平稳开局。

  彭森判断,中国经济已经重新步入了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稳定回升态势已经确立,是不可逆的。

  作为连接两个五年规划的关键节点,2025年既要确保“十四五”规划目标高质量完成,又要为“十五五”发展谋篇布局。

  黄奇帆以制造业为例对中国经济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他表示,和十年前相比,中国制造出现了出口产品结构趋势性、结构性基本面的变化,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全产业链的国家。

  黄奇帆指出,2010年以前,中国出口产品的70%以上是劳动密集型的纺织、轻工,而装备类、电子类的技术密集型资本投入强度比较高的制造品只占30%不到。2024年,中国制造总出口量达3.4万亿美元,较2010年翻倍。在总量翻番的情况下,中国出口产品的结构90%是资本密集装备类电子类的产品,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制造的产品结构出现了深刻的良好发展势头。

  黄奇帆认为,到2025年底,中国制造的目标体系能够全面完成,即实现中高档水平的中国制造。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25年2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景气水平明显回升,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经济发展仍有制约

  中国经济在多重挑战下展现出强大韧性,但也面临着一系列外部压力和内部结构性矛盾。

  彭森指出,中国当前整体经济运行还有很多困难和挑战,最关键的还是内需不足,最重要的就是国内消费不足。从最近的统计数据看,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仍然偏低,中国的外贸进口比去年同期减少7%,这都反映了内需不足。

  彭森进一步解释称,长期以来中国存在先生产后生活、重投资轻消费的传统思维,传统的政策、制度对消费不太友好。当前,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从投资主导型转向消费主导型的过程。

  黄奇帆则认为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是要扩大开放。近十年来,中国经济以外循环为主转变为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这十年中国要比过去几十年有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开放。

  黄奇帆表示,过去中国“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业开放度大,外资注入门槛宽松。最近十年中国的产业开放是“宽领域、全方位、多渠道”的,现开放了金融领域、服务贸易领域、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外资投资。

  促消费和扩开放

  中国主动调整发展策略,一方面应对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另一方面则是破解内部发展难题。

  彭森强调,一定要提振消费,为消费正名,中国经济要走消费繁荣的道路。在制定“十五五”规划的时候,一定要增加消费率指标。

  彭森认为,首先要提高国民收入水平,要改变一次分配的比例,涉及到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要素市场化的改革,财税制度的改革。

  提及对外开放,黄奇帆认为,对外开放不仅关心贸易量、资金量,更关心营商环境。开放的目的要使中国各个区域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程度能够跟国际接轨。

  扩大开放是中国经济不可缺少的引擎。在双循环格局中,中国逐步转向内循环为主,但绝对不是外循环不重要。内循环也是为了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福利水平。

  “制度的作用比政策重要,”对内,中国经济未来最重要的是信心;对外,在于和谐的外部环境。这两条如果能做到,中国经济充满了希望。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