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3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实施4500亿元MLF操作,采用新中标方式,增强市场沟通透明度,实现MLF利率政策属性淡出,促进市场化利率机制完善,推动资金成本下降,为实体经济提供稳定金融服务。

  特约评论员谷喻

  3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实施45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期限为1年期,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及多重价位中标的新模式。此次央行提前公布次日MLF操作量,并对中标方式做出重大调整,引发市场广泛关注。这些调整旨在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更好地满足不同金融机构的资金需求,同时标志着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要调整,有助于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首先,央行此次操作增强了与市场的沟通透明度。由于MLF到期量为3870亿元,本次操作实现净投放630亿元,为2024年7月以来首次净投放。年初以来,商业银行负债端压力增加,资金面趋紧,市场利率波动明显。提前公布操作量及采用多重价位中标方式,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时间调整资金头寸,稳定了资金状况,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此举有助于央行更好地传递货币政策意图,增强市场信心和预期稳定性。

  其次,MLF利率政策属性已完全淡出。自去年以来,央行逐步推进MLF政策利率属性改革。去年7月起,MLF操作时间延后至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报价之后,逐渐淡化MLF与LPR的关系。随后,采用利率招标,扩大金融机构投标利率区间,提升自主定价能力。去年10月起,启用买断式逆回购工具,进一步促进金融机构市场化竞价能力提升。本次多重价位中标机制的实施,标志着MLF利率政策属性的完全淡出。

  再次,此举促进了市场化利率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央行一季度例会强调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传导机制,发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作用。随着政策利率属性淡出,MLF工具定位更加精准,专注于提供1年期流动性。改革后,央行流动性工具箱更加丰富,功能定位清晰,期限分布合理。这有助于央行更高效、精准地进行流动性管理,调控力度和节奏更加科学灵活。

  最后,多重价位中标机制的引入有助于推动资金成本总体下降。近年来,银行净息差收窄,制约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降低负债成本可有效缓解银行净息差压力,提高盈利能力。银行经营状况改善将提升金融市场整体活力,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展望未来,随着市场化利率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央行流动性管理工具的丰富运用,货币政策调控将更具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预计央行将持续完善利率走廊机制,创新流动性管理工具,以满足不同市场环境和金融机构需求。同时,需通过优化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加强市场监管、推动金融机构改革等措施,提高金融机构稳健经营能力,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和风险。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