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交通运输用油已到转折点,预计中国石油消费拐点将出现在2025-2027年间。随着电动汽车和液化天然气重卡对燃油车的替代,国内石油消费呈下降趋势。同时,炼化企业面临产能过剩隐忧,战略定位需调整。

“2024年交通运输用油已到转折点,预计中国石油消费拐点将出现在2025-2027年间。”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吴谋远在日前举办的首届彭博新能源财经北京峰会上表示。随着电动汽车对燃油车的替代、液化天然气(LNG)重卡加速发展,国内石油消费六成以上的交通运输用油已迎来消费达峰拐点。但国内投资建设炼厂的热情不减,“十五五”期间仍将有多个大型炼化项目陆续投产。

随着行业关键拐点临近,中国炼化企业未来几年如何发展,战略定位如何调整成为关键问题。

产能过剩隐忧加剧

吴谋远介绍,2024年,电动汽车和LNG重卡共同产生了超过5000万吨的石油消费替代量。电动汽车对汽油的替代量接近2500万吨,LNG重卡对柴油的替代量在2500万-2800万吨。尽管航空煤油需求增长,但交通用油整体仍呈下降趋势,且未出现回升迹象。

国内交通用油需求达峰已成为共识,而化工用油预计也将在“十五五”期间迎来拐点。尽管经济刺激政策拉动基础用油、工业用油需求,但中国石油消费拐点可能仍在2025-2027年到来。

在市场需求趋于饱和的情况下,供应端仍在增长。中国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副总经理王佩指出,中国石化在山东省设有四个炼厂,而当地还存在众多地方炼厂。“十五五”期间,将有两三个大型炼化项目上线,如华锦阿美炼化项目和福建古雷炼化一体化工程二期项目。

王佩强调,交通运输用油达到转折期,对整个石油消费格局造成巨大影响。

炼化企业战略定位调整

考虑到市场环境变化,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多部委已提出到2025年末中国一次炼油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的目标。截至2024年底,中国的一次炼油能力已达9.5亿吨。

这一约束性指标意味着,中国炼化行业内部重组迫在眉睫。当前,中国存在多家炼油能力较低、能效较差的炼厂。在全球炼厂平均开工率较高的情况下,山东地炼整体开工率较低。

王佩预计,“十五五”末,一些不经济、高能耗的小型炼厂将被关停。中国可以借鉴美国炼油产业路径,利用其技术、装置和规模优势,在满足本土需求外,保障一部分全球需求的增长。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