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表示,中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未来将长期致力于解决需求不足问题,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将面临低利率环境。政策目标已转变为保持流动性充裕,与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此外,将资产价格稳定纳入货币政策目标,关注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

记者闫桂花

中国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指出,中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未来将长期致力于解决需求不足问题。货币政策方面,他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我们将面临低利率环境。

李扬强调,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理念、工具、手段已发生显著变化。政策目标已从“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转变为“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这一转变体现了对流动性的重视,符合全球央行政策的变化趋势。

他进一步阐述了货币政策工具的四个方面:一是存款准备金率依然较高,存在较大的降准空间;二是利率下行趋势明显,贷款利率、票据利率、债券收益率均在下降,预示未来低利率环境将持续;三是将资产价格稳定纳入货币政策目标,主要关注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四是汇率方面,他主张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尽管汇率可允许一定波动,但应重视外资流入,保持外汇储备安全。

李扬还提到,中国货币政策基调趋向宽松,政策目标表述的变化体现了对流动性的重视,这是全球央行政策的重要趋势。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是重要政策之一,中国存款准备金率较高,但近年来不断下降,仍有较大降准空间。利率下行趋势明显,所有贷款利率、票据利率、债券收益率均在下行。

此外,李扬特别讨论了将资产价格稳定纳入货币政策的问题。他指出,传统上资产价格稳定不是货币政策目标,但次贷危机后,中央银行开始关注资产价格。中国央行也已采取措施,如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提升机构资金获得能力和股票持有能力,维护资本市场稳定。

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李扬认为至关重要。他指出,中国盈余部门是居民,赤字部门是企业,需要通过资本市场将居民储蓄盈余转化为企业资本。中国不缺资金,缺的是资本,因此发展资本市场是中国金融发展的必然选择。

货币政策逐渐转向以调控流动性为中心,中央银行功能也从“最后的贷款人”向“最后的做市商”转变,这是本世纪以来世界主要中央银行的重要变化。中国货币政策也呈现出这一趋势。

关于汇率问题,李扬强调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是两难问题。他主张保储备而非保汇率,汇率波动可引起国际资本流动,尽管中国不缺钱,但外资常投在中国最需要领域,因此需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总之,中国货币政策正在调整,致力于解决需求不足问题,未来一段时间内将面临低利率环境。货币政策目标的转变和对流动性的重视将对中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