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核心CPI连续三年低于1%,进入2023年CPI和PPI不断走低。CF40发布报告指出,总需求不足是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提出走出低通胀的政策启示。经济学家高善文强调解决经济问题需找出“病灶”。

中国核心CPI自2020年起已连续三年低于1%,进入2023年,CPI和PPI的走势依然低迷,与全球高通胀现象形成鲜明对比。这一低通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经济学家和市场人士纷纷探讨其成因及经济表现。

近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在北京举行了宏观政策季度报告发布会,发布了《走出需求不足和低通胀——基于美日欧三段历史的回顾与启示》报告。该报告深入分析了美国大萧条、日本通货紧缩和欧元区低通胀的历史经验,指出总需求不足是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并提出了走出低通胀的政策启示。

报告指出,2023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复苏速度可能延续二季度温和态势。CF40专家学者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当前经济运行状况,对政策争论进行了深入讨论,为理解经济问题和政策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

报告还强调,低通胀并非全然有利。当低通胀源自需求不足时,会伴随一系列负面变化,如信贷增速下降、投资和消费下滑等。走出低通胀后,宏观经济指标将全面改善,包括货币和信贷增速回升、资产价格上涨、企业投资增加等。

CF40资深研究员张斌在发布会上指出,坏的低通胀带来的恶果不亚于恶性高通胀。报告还分析了美国大萧条、日本通货紧缩和欧元区低通胀的成因,并强调了恢复信贷增长对于破局的重要性。

报告得出五方面启示:需求不足和低通胀会带来巨大损失;市场自发力量难以治愈严重的需求不足和低通胀;收入分配恶化并非主要原因;恢复信贷增长是破局关键;货币和金融监管当局应掌握应对政策工具。

此外,CF40学术委员、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在发布会上表示,解决经济问题需找出“病灶”。他强调,当前物价增速低、经济增速低只是经济“症状”,需深入分析病因,对症下药。

高善文指出,中国当前的总需求不足背后蕴含的结构性特征和“病症”前所未见,需要前所未见的应对政策。他提醒,不能仅凭总量数据分析推行总量刺激政策,而应深入分析“病灶”,制定恰当的政策。

(图片来源:网络)(文章来源: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