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5年一季度例会召开,强调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提高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会议重申“择机降准降息”,关注债市长期收益率变化,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建议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提高货币政策调控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从宏观审慎的角度观察、评估债市运行情况,关注长期收益率的变化”“优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研究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围绕货币政策、债市、汇市等热门话题,人民银行这场会议再次发声。

据人民银行官网3月21日披露,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5年一季度例会近日召开。北京商报记者对比发现,本次例会在国内经济形势研判、政策取向方面,延续了上季度例会口径,但在融资利率、债市、汇市部分表述略有不同。分析人士指出,人民银行支持性政策立场明确,后续或将更多关注政策工具对债市运行的影响。

强化利率政策执行监督

本次例会上,人民银行再次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进行了分析。

会议指出,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强,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但仍面临国内需求不足、风险隐患较多等困难和挑战。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大货币财政政策协同配合,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物价处于合理水平。

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下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随之调整。会议建议,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提高货币政策调控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根据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降准降息。

会议提到,强化央行政策利率引导,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传导机制,发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作用,加强利率政策执行和监督。人民银行重申“择机降准降息”,但在政策利率方面,相较此前表述新增“监督”一词。

市场普遍预期2025年的首次降息将会在一季度落地,而人民银行在3月20日公布当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时,并未降息。

在兴业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段超看来,上述表述变化暗示降实体融资成本不一定通过降息,而是强化利率政策执行监督。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本次例会重申“择机降准降息”,意味着年内降准降息是大方向,关键是落地时点。

“综合当前房地产市场、外部经贸环境变化以及整体物价走势,我们判断二季度降准降息窗口有望打开。”王青表示。

债市防风险定调更清晰

综合过往经验来看,降息的落地时点与经济周期和政策节奏高度相关。本次会议提出,今年以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成效显著,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增强,社会融资成本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下一阶段,要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段超指出,降融资成本的对象拓展至“社会”,相比此前多了政府部门的融资成本,可能是对春节之后国债收益率向上调整较快的一个灵活回应。结合前文央行没有明显的降息指引来看,后续可能通过改善资金面的紧平衡态势来实现。

受此影响,本周债市整体呈现回暖态势。数据显示,当周(3月17日—21日)30年期国债期货结束连续五周下滑走势;周内10年期国债期货也小幅上升。

债券市场方面,本季度例会删除了“充实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展国债买卖”的表述,变为“从宏观审慎的角度观察、评估债市运行情况,关注长期收益率的变化”。

段超分析称,债市防风险的定调更加清晰。从宏观审慎的角度观察、评估债市运行情况,这一表态与此前“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创新金融工具,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一脉相承。当前长债收益率的变化可能已上升到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的高度。

支持性政策立场明确

汇率政策方面,本次例会再度强调“三个坚决”。会议指出,增强外汇市场韧性,稳定市场预期,加强市场管理,坚决对市场顺周期行为进行纠偏,坚决对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进行处置,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王青指出,具体措辞与上季度例会略有区别,但基本含义未变。尽管近期人民币走势回稳,但央行防范汇率超调风险的决心坚定,继续释放稳汇市的清晰信号。

此外,本次会议还提到,优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研究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投融资、促进消费和稳定外贸。加大存量商品房和存量土地盘活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王青判断,年内可能设立促消费定向政策工具,加力支持消费贷“量增价降”。与此同时,今年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也会适时下调,额度也会增加,以持续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展望后续,整体而言本次例会表述变化不大,央行支持性政策立场明确。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记者:廖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