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制度优化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AI导读:
本文探讨了耕地保护制度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及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等问题,提出完善耕地保护机制、探索耕地保护制度优化新路径等建议,同时介绍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积极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强调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关键作用。
保护耕地关乎国计民生和长治久安,是党中央高度重视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议题。2023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耕地面积19.29亿亩,较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时增加1120.4万亩。然而,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未变,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仍突出,保护形势严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要求严格耕地总量管控和“以补定占”,将各类耕地占用纳入占补平衡统一管理。本期特邀专家围绕耕地保护制度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及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等问题进行研讨。
近年来,我国耕地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2021年以来,进一步改革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更为严格的耕地保护责任考核制度。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严格耕地总量管控和“以补定占”,确保省域内年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虽然耕地保护制度优势持续释放,但仍面临多重挑战,包括耕地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直接成本较高、省域内平衡与耕地开发利用空间优化较难协同等。
完善耕地保护机制不仅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需要,也是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未来需从气候变化对耕地利用适宜空间的影响、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对农产品获取成本的影响等方面,进一步探索耕地保护制度优化的新路径。同时,逐步实现从行政传导的耕地保护制度向经济传导的耕地保护制度转变,从耕地空间的严格保护向高质量耕地空间的严格保护转型,以及耕地保护与非传统耕地利用的融合。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战略目标。到2024年底,我国已建成10.5亿亩高标准农田,覆盖大型灌区、粮食主产区及主销区,粮食产能一般可提高10%以上。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国建成一批“旱涝保收田、景观生态田和智慧田”,夯实稳产高产基础。
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出现的新问题,如显性工程强、隐性工程弱,政府主动性强、农民参与弱等,亟需完善建设制度支撑体系,在建设目标上从数量优先、追求高产、重视显性工程和政府建设向规模适度、高产稳产高效并重、显性工程隐性工程并重、农民全过程参与的建设验收管护机制转变。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自实施以来,对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发挥了关键作用。近年来,该制度不断完善,从简单数量平衡到综合管理,逐步增加了“质量平衡”和“先补后占”等条件,且不得跨省补充。2024年最新政策明确以省域内耕地净增加量确定次年占用耕地规模的“以补定占”原则,标志着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进入更为系统、全面的综合治理阶段。
尽管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实际问题,如传统方式过于强调数量平衡、现代农业发展与耕地保护存在矛盾等。为应对这些挑战,国家积极探索创新,推广“大占补”理念,实行“以补定占”的动态管理方式,完善经济激励和约束机制,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自2021年起,我国耕地面积已连续3年实现净增长,累计增加1758万亩,彻底扭转了此前长期减少的趋势。这一成果充分体现了耕地保护制度优化完善带来的成效。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