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西方国家指责中国新能源产品产能过剩,但中国新能源产品出口抢眼,且市场竞争促使传统汽车行业实现供需平衡。中国新能源汽车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发展迅速,供不应求是主要特点,产能过剩说法缺乏依据。

  作者: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

  西方国家对中国新能源领域提出了“产能过剩”的指责,认为中国通过不公平方式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形成不正当竞争优势,将过剩产能输出到国际市场。但这种指责暗合“中国威胁论”,且与中国新能源产品出口抢眼表现并不相符。中国新能源产品是否真的过剩,成为全球经济贸易关系的冲击者?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汽车产业是全球化发展水平最高、最成功的产业之一。汽车产业发展促进了全球石油炼化快速发展,并对马车实现了代际替代。但受限于产能,汽车业长期供不应求。无论美国、德国还是日本汽车制造商,都在努力提高产能、提升效率。上世纪后半期,日本汽车以其优势涌入美国市场,美国通过迫使日元升值和要求日本车企在美设厂应对竞争。同时,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署《北美自贸协定》,形成复杂精细的产业链分工。汽车产业成为美国竞争优势,美系车企与德系、日系企业展开全球竞争。各国车企都看好中国市场,在华竞争激烈,但从未提出产能过剩指责。市场竞争促使传统汽车行业实现供需平衡。

  市场越开放,供需平衡越快。当前美国市场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不开放,整车进口数量小,投资审查严格,吓退中国投资者。电动汽车发展早期未成为主流,因燃油车使用成本低、市场需求不足、创新动力不足。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非一蹴而就,政府积极信号和发展环境至关重要。次贷危机时,中国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聚焦燃油车时,中国完整产业链、高效供应链和乘用车消费市场助力新能源汽车发展。特斯拉在中国设超级工厂,引爆行业发展。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等企业在竞争中快速成长。

  市场需求带动下,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储能领域发展迅速。在基础科学研究支持下,光伏发电等技术源自西方,但未在西方实现有竞争力商业化。中国光伏行业对接西方产业链时遇挑战,受制于上下游西方企业供应和价格限制。中国加快能源结构优化,关注科研和商业化应用。当中国可再生能源企业形成全球技术和生产能力优势后,以开放、包容态度支持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目前,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市场需求巨大,供不应求是主要特点,产能过剩说法缺乏依据。

  西方国家指责新能源产品产能过剩是伪命题,平衡与协同需要各方共同行动。越来越多国家设定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但需更积极行动培育消费市场和创造应用场景。企业经营决策取决于盈亏前景,消费者购买决策考虑成本。新能源领域前景美好,但商业生态未成熟,需各国摒弃零和博弈思维,围绕市场机制开展有效沟通与协调。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