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湖南一座耗资1.5亿元的220kV变电站建成十余年未能与上级电网联接,引发业内关注。多地出现类似情况,电网改革面临复杂博弈,垄断与市场化、行政壁垒与开放竞争矛盾激烈。需推进自然垄断环节制度性剥离,打破利益藩篱。

湖南一座耗资1.5亿元的220kV变电站建成十余年,至今未能与上级电网联接,引发业内广泛关注。由于荒废时间过久,目前该电站的变电设备、一二次设备已几近荒废,成为电力行业内的热点话题。

这并非个例,2024年的一项调研显示,湖南、重庆、河南、四川等地均出现地方电网或增量配网建设的变电站接入大电网受阻的情况。尽管项目建设、联网均得到当地政府支持,但都遭到当地电网省公司的反对。

在“电改”背景下,推进电网企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至关重要。然而,市场转型如何推进、转型过程中如何实现“管住中间”、打通“肠梗阻”,成为电力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220kV变电站“吃灰”十余年

2008年,湖南省正力促城市电网改造工程,城北(卜里坪)220kV变电站被列入郴电国际2009年城市电网改造工程,并获得省电力公司并网同意。然而,十年过去,该变电站仍未实现并网。

郴电国际作为实际投资方和建设方,多次试图推进该变电站的并网事项,但电网公司一直以技术、安全问题为由拒绝。耗资1.5亿元建设的变电站及相关设备因此闲置十余年。

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的关键设施,承担电压转换、电能分配、系统保护等重要功能。缺乏220kV网络支撑的郴电国际电网存在结构性缺陷和安全供电风险。

难点为何在220kV变电站?

电网公司间接回应称,该变电站处于运行状态,且110kV线路已实现并网。然而,知情人士指出,地方电网建设的220kV变电站未能并网,与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关键位置和利益方博弈有关。

220kV变电站的规划调度权和上下联接的网络结构具有特殊地位,是地方电网与国网省公司角力的核心矛盾点。此外,地方电网与国网省公司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电网公司担心允许地方电网的220kV变电站接入会影响其大用户数量和收入。

地方电网公司命运不容乐观

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和蒙西电网承担我国主要的电力供给。此外,我国还有15家地方区域性电网公司,用于保障、支撑电力事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然而,地方电网公司的命运并不乐观。

郴电国际作为地方电网公司之一,在2000年成立,并于2004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然而,其220kV变电站的并网问题却迟迟未能解决,面临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近年来,全国各地试点增量配电网项目也面临类似问题。增量配电网建成后与大电网互联时,往往会以各种理由被拒绝,成为制约地方电网和配电网发展的重大障碍。

早在2021年,国家能源局便强调“电网公平开放”的要求。然而,一些市场主体反映电网企业存在接入门槛较高、审批手续繁琐、周期长等问题。

近两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电力系统市场化改革的文件,对配电网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明确指出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吸引更多主体投资配电业务等政策要求。

记者快评:电网改革要敢于“碰硬”

这起十余年悬而未决的地方变电站困局,折射出中国电力体制改革深水区的复杂博弈。地方电网与省级电网的角力背后,是垄断与市场化、行政壁垒与开放竞争、存量利益与改革转型的激烈碰撞。

新能源革命与“双碳”目标正倒逼电力系统加速重构,但若电网互通互联始终困于“纸面协议”,地方电网沦为“孤岛电网”,将造成巨额国有资产闲置,阻碍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削弱新能源消纳能力。

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以更大魄力推进自然垄断环节的“制度性剥离”,建立电网接入的强制性标准与争议仲裁机制,以数字化监管穿透“技术性推诿”,重构电网企业考核体系,打破“电量至上”的营收逻辑。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