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是“中部崛起”战略提出21周年,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的2035版总体规划已全部出炉。新规划注重“功能雁阵”构建,武汉等城市定位升级。交通枢纽地位提升,协同创新成为中部崛起的关键。

2025年是“中部崛起”战略提出的第21周年。站在新的十年起点,中部六省如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备受瞩目。随着《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正式获批,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的2035版总体规划已全部出炉。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我国重点城市的未来发展描绘了蓝图。作为中部六省的省会城市,中央的新定调将带来哪些新机遇?

多位接受证券时报采访的专家表示,相较于上一轮规划,2035版总体规划中,国家对城市性质的定位从“规模分级”转向更注重“功能雁阵”构建。每个城市都将基于自身定位,在新型城镇化格局中发挥引擎作用,助力中部崛起。

与时俱进,适配发展需求

在2035版总体规划中,武汉被定位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郑州、太原为重要中心城市;长沙为长江中游地区中心城市,南昌为重要中心城市。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磊表示,中部各省会城市的定位体现了各自的辐射带动力及分工侧重,分层辐射、功能互补,展现了与时俱进的特质,高度适配未来发展需求。

例如,武汉在获批的22个超大特大城市中拥有中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等相对完整的城市功能定位,成为辐射范围跨省域的“大区域枢纽”。其中,“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的定位变为“科技创新中心”,并新增商贸物流中心、对外交往中心等表述。

王磊认为,中央赋予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使命。湖北要向“支点建设”聚焦,科技创新是重中之重。武汉获批建设全国第五个、中部第一个科技创新中心,定位变化能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战略。

合肥被定位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将主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王磊表示,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与多个区域发展战略交集。省会城市通过主动嵌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战略板块,可激活“内生动力”。合肥既是中部地区成员,又属于长三角经济圈,能对接长三角资源,推动产业升级。

南昌、太原则展现出跨区域战略协同的特征。南昌提出“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太原明确“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秦尊文指出,太原是三大国家战略交汇点,叠加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职能,与京津冀产业链形成互补。太原可依托京津冀的科创资源与市场能级,加速产业升级,实现“借势超车”。

交通枢纽地位提升

记者梳理发现,国家对于中部省会城市交通枢纽地位的认识进一步提升。武汉、郑州晋升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长沙、南昌、太原被定位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秦尊文认为,武汉和郑州的交通属性强,将承担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的战略功能。

郑州是全国首个建成“米”字形高铁枢纽的城市,“5小时经济圈”可通达全国123个城市,居中部第一。航空运输方面,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货运量居全国第六。依靠交通优势,郑州大力发展高技术制造业。

武汉提出加快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优势,承担起国际国内市场链接的战略功能。中欧班列(武汉)拥有57条稳定的跨境运输线路,辐射欧亚大陆40个国家、119个城市和地区。

王磊认为,中部六省会城市整体交通枢纽的能级跃迁,标志着中部地区正从传统“立交桥”向“要素流通中枢”升级,这也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

协同创新,破除“内卷”

各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制造业”“科技创新”“商贸物流”等成为高频词。中部省会城市在各自细分赛道取得显著成果,但受制于产业发展水平和区域发展阶段的差异,中部地区并非我国创新驱动的前沿。

多位专家表示,协同创新是推动中部崛起的关键。今年两会期间,中部六省的多位代表委员提出了协同创新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群慧建议,强化“两新”和“两重”政策供给,支持中部地区实施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建设中部跨省份的重大标志性工程。

全国人大代表、楚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唐岳表示,中部地区需利用国家平台,把科技实力转化成生产力。省会城市的大学科创研究可形成互补、协同,增强创新力量。

《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指出,探索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合作路径,推动郑州与武汉、长沙、合肥等城市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国务院在对武汉国土空间规划批复中提出,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

可见,协同创新将成为中部地区破除“内卷”的有力抓手。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