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5年第一季度例会提出,将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力度,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并探索支持资本市场的两项货币政策工具常态化制度安排,以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5年第一季度(总第108次)例会于3月18日召开。

  在分析外部形势时,例会指出主要经济体经济表现分化,通胀走势和货币政策调整不确定性上升。对比2024年四季度,例会继续强调“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但对物价的态度从上季度的“总体稳定”调整为“处于合理水平”。

  会议提议增强货币政策调控力度,提升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及金融市场动态,适时进行降准降息操作。同时,继续强调“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并“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此外,明确将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而非上季度的“稳中有降”。对于支持资本市场的两项货币政策工具,会议还提出“探索常态化的制度安排”。

  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会议深入探讨了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主要方向,强调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力度,提高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状况,灵活选择降准降息时机。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增加货币信贷投放,确保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在利率政策方面,例会再次强调央行政策利率的引导作用,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发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作用,加强利率政策执行力度。相较于上季度提出的“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本次例会明确提出将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以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短期内货币政策重心在于稳定息差、汇率,并防范中小银行投资长债风险。未来,考虑到银行负债端压力以及强化货币与财政协同、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的需求,央行货币调控将继续体现“相机抉择”特征,政策利率下调的时机和幅度需进一步观察。

  温彬认为,目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规模庞大,再贷款利率具有较大调节空间。未来可通过降低再贷款利率、优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方式,强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激励效果,降低银行体系负债成本,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探索支持资本市场政策工具常态化,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对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例会提出将优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研究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重点支持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融资、促进消费和稳定外贸。同时,明确将探索支持资本市场的两项货币政策工具常态化制度安排。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央行或创设“促消费专项再贷款”,重点支持家电以旧换新、跨境消费等场景。此外,可扩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的支持范围,简化申请流程,降低准入门槛,让更多有潜力的企业受益于这些优惠政策。

  此前,央行行长潘功胜已表示将用好支持资本市场的两项货币政策工具,并与证监会探索常态化的制度安排,以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本次例会再次强调了对支持资本市场的两项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常态化制度安排的重要性。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