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例会:强化货币政策调控,探索资本市场支持工具常态化
AI导读: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5年第一季度例会提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并探索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常态化制度安排。
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5年第一季度(总第108次)例会于3月18日召开。
在分析外部形势时,例会指出主要经济体经济表现分化,通胀走势和货币政策调整不确定性上升。与2024年四季度相比,本次例会继续强调“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但物价态度由上季度的“总体稳定”调整为“处于合理水平”。

会议建议增强货币政策调控力度,提高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及金融市场运行,适时降准降息。同时,重申“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并明确社会综合融资成本将“下降”,而非上季度的“稳中有降”。对于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会议提出“探索常态化的制度安排”。
强化货币政策调控,推动融资成本下降
会议探讨了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主要思路,建议增强货币政策调控力度,确保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经济形势灵活调整,择机降准降息。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确保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经济增长、价格预期目标相匹配。
在利率政策上,例会强调央行政策利率的引导作用,完善市场化利率机制,发挥自律机制作用,加强利率政策执行。与上季度相比,本次例会明确提出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短期内货币政策重心在于稳息差、稳汇率和防范中小银行风险。未来,考虑到银行负债端压力及货币与财政协同支持实体经济的需求,央行货币调控将灵活应对,政策利率下调的时机和幅度尚需观察。
温彬认为,当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规模庞大,利率调节空间较大,未来可通过降低再贷款利率、与财政协同保持贴息力度等措施,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探索资本市场支持工具常态化
对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例会提出优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研究创设新工具,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消费和外贸。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认为,央行或创设“促消费专项再贷款”,支持家电以旧换新、跨境消费等。
央行行长潘功胜曾表示,将与证监会探索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常态化制度安排,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本次例会强调用好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同时探索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常态化。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