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但总需求不足仍是突出矛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提振消费放在首位。专家围绕《消费繁荣与中国未来》研究成果深入讨论,提出建设性建议。消费繁荣需政策转型、市场化改革及民营经济活力。扩大内需是长期国家战略。

当前,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总需求不足仍是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202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九大任务之首,消费理论及政策研究迫在眉睫。《消费繁荣与中国未来》一书对消费需求进行了全面剖析,观点论据准确,问题尖锐,建议建设性,及时回应了时代需求。

解决消费繁荣的关键时刻已至

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任务。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制定工作正紧锣密鼓推进。未来5~10年,中国经济面临诸多重大挑战,其中提振消费尤为关键。

2024年11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联合多方举办内部研讨会,围绕《消费繁荣与中国未来》的研究成果深入讨论。与会专家共识度高:无论从理论、政策还是市场主体角度看,提振消费、促进消费繁荣已迫在眉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消费疲软原因、解决之道及消费繁荣对经济复苏的推动作用。

消费、投资、出口构成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复苏乏力将影响制造业和服务业,导致需求萎缩、盈利下滑,加剧就业压力,尤其是年轻人就业问题。在投资乘数效应下降、外部需求不确定的情况下,消费提振至关重要。经济稳定回升的关键在于消费复苏。

提振消费需政策转型

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发展目标聚焦于工业化,总供给能力扩张。形成了“先生产后生活,重投资轻消费”的观念。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服务业成就显著,总供给领先。在供需矛盾中,我们应更新认识。

《消费繁荣与中国未来》回顾了美日等发达国家及中国应对总需求不足的历程,提出“产能过剩相对,总需求不足绝对”,为辩证看待当前经济矛盾提供了新视角。

社会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消费易被忽视。消费取决于生产,又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关乎民生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消费率低约30个百分点。此书提出“宏观消费抑制”概念,分析化解之道。

扩大内需的主要路径何在?专家观点各异,有倾向于推进新型城镇化,有主张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滕泰院长呼吁提振消费为首,提出发放消费券、提高社保覆盖率等建议。这些观点为宏观决策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面对内需不足,中央提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内外关注财政赤字规模。此书认为,积极财政政策效果关键在资金使用方向和结构。资金用于惠民生、促消费,宏观乘数可成倍扩大,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一致。此书结合经济史和当前阶段情况,提出财政政策转型理论,从建设财政转向民生财政。

“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对货币政策提出新要求。此书主张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解放思想,降息打开空间,注重国内经济指标,探索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新时期信贷扩张途径变化,商业银行信贷收缩。新传导机制或与资产价格和消费扩张更密切,值得重视。

改革是消费繁荣的根本动力

消费乏力非短期问题,涉及结构性、体制性问题。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市场化改革,保持消费稳定增长。制定“十五五”规划时,应将与消费相关的重大改革措施置于优先位置。

大力提振消费,短期靠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长期关键在推进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滕泰院长提出减少低效投资,压减不必要补贴,更多资金用于提升社保和改善民生。

提振消费需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谁主导资源配置是关键。计划经济重视投资,政府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投资。市场经济应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实施促消费政策时,应避免行政主导方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减少政府对资源直接配置。消费与市场联系紧密,是消费者和市场行为。如何抓住消费行为市场化、分散化特征,出台有效政策,值得研究。此书认为,实施消费补贴政策,应将决定权交给居民和家庭。

提振消费、发展新质生产力需靠民营经济活力、竞争力和创造力。民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不可或缺。此书深入分析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对消费繁荣的重要作用,及创新如何创造新需求。这些探索与宏观消费抑制理论等共同形成促进消费繁荣的完整体系。

自新冠疫情发生后,万博新经济研究院一直呼吁提振消费、出台消费补贴政策。其观点从争议成为社会共识,对决策起参考作用。此书对过度投资的批评或尖锐,但出发点建设性,具警示作用。考虑到扩大内需是长期国家战略,期待更多相关研究,希望滕泰院长及团队保持关注与热情,为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做出更多贡献。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