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困境与对策
AI导读: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认知误区、技术缺乏、资金不足等困境,但其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提出增强信心、优化政策环境、解决资金不足、拓展市场空间等多管齐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传统产业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石,其转型升级对全局至关重要。然而,一些地方错误地将传统产业视为低端产业,采取“一刀切”的简单退出策略,这不仅违背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还阻碍了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甚至可能引发工业空心化风险。
认知误区引致“喜新厌旧”现象
社会上对传统产业存在诸多认知误区。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指出,传统产业常被误解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紧密相连,甚至被片面地认为等同于落后和淘汰。同时,一些观点认为高质量发展只能依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忽视了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导致相关政策和资金投入大幅减少。
这些误区导致地方在产业规划和招商引资中更关注新兴产业,对传统制造业支持不足。金融机构对钢铁、有色、石化等行业放贷谨慎,而传统产业企业家因发展预期不稳,信心不足,缺乏投资动力。
产能过剩是引发这些认识误区的客观原因,也是我国传统产业发展的长期问题。过去40多年,多个行业如服装纺织、家电、煤炭等先后出现严重产能过剩,部分地方在招商引资时忽视产业合理布局和市场实际需求,导致重复建设。在治理产能过剩时,个别地方干预过多,误伤了传统产业。
中低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重重困难,包括产业结构优化缺技术、企业改造升级缺资金、低水平竞争格局难以改变等。
首先,传统产业市场相对饱和,竞争激烈,需要高端技术和材料支撑转型升级,但我国部分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其次,企业盈利下滑,现金流收紧,严重制约投资发展能力,同时金融支持传统产业顾虑犹存。最后,产能过剩导致恶性竞争,企业获利微薄,影响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陷入低水平竞争。
传统产业改造意义重大
实际上,传统产业并非低端或落后产业。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品主要集中在轻工、纺织、机械等传统产业领域。这些行业就业带动效应强、产业关联度大、国际市场占有率高,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产业本身并无高低之分,落后的是技术、产品和精细化程度。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可以焕发新活力,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部分。例如,纺织行业应用数码喷印技术和智能芯片,汽车业将发动机换成电池驱动,都实现了产业升级。
要改变将传统产业简单退出的局面,首先要厘清认知误区,认识到传统产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战场,对技术、设备、软件的需求为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动能。同时,传统产业是稳就业的重要渠道,对民生保障具有重要意义,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认为,把产业按照某种标签分类是过去产业政策挑选“输家”与“赢家”的需要,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应防止产业标签化扭曲产业政策。
多管齐下推动转型升级
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增强信心、少干预、强保障、去产能、降成本,切实改善发展环境。要加强政策引导,坚定发展信心,出台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重点领域和具体路径。同时,加快调整产业管理体制和优化政策环境,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确保平等使用生产要素,清理和废除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经济政策。
为解决资金不足问题,要研究实施力度更大的支持政策,扩大技改贷款贴息、优惠利率贷款等政策,创新金融对传统产业支持方式,引导银行、保险、基金等精准对接相关企业融资需求。
要拓展市场空间,促进消费,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智能家电下乡等活动,壮大新型消费,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同时,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提高重点行业集中度,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效率效益。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党委书记朱宏任表示,在新一轮数字革命引领下,传统制造业企业应加大改造升级力度,转向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生产模式,通过先进制造技术提升劳动生产率和附加值,巩固优势,重塑竞争力。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