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强调通过多项措施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北大光华龚六堂指出,促进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对扩大内需至关重要。他提到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存在增长缓慢、占比不高及城乡差距大等问题,建议出台倍增计划,推进宅基地改革,规范资本市场。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方案强调,通过多项措施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以此夯实消费增长的基础。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关键在于居民的收入水平。

  2025年3月19日,北大光华举行两会后经济形势和政策分析会,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主任龚六堂指出,促进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对扩大内需战略至关重要。财产性收入是衡量国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动产和不动产所获得的利息、股息、红利等。

  龚六堂介绍,2024年我国GDP达到134万亿元,但消费增长仍然不快,社会消费零售增长仅3.5%,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下降至44.5%。他提到,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存在增长缓慢、占比不高及城乡差距大等问题。2024年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2.2%,远低于居民整体收入增长5.3%,且财产性收入占比仅为8.31%,远低于欧美国家。

  造成财产性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龚六堂认为,主要在于住户财产性收入占比不高,且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依赖利息收入。这直接影响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例,不利于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

  为此,龚六堂建议出台财产性收入倍增计划,确保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不低于GDP增长水平,并提出在二十大开局五年之内实现居民财产性收入倍增。针对农村居民,他建议推进宅基地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同时,规范资本市场,完善分红机制,保障居民在资本市场的合适回报,缩小地区间财产性收入差距。

  此外,龚六堂还强调,应加强居民金融知识培训,完善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统计,为政策制定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