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经济日报刊发文章指出,统筹谋划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需与提高收入、扩大消费密切结合,建立完善长效机制,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为消费提供坚实支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日报推出“深刻把握和运用‘五个必须统筹’”系列调研文章,今天刊发第二篇《统筹谋划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文章指出,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居民收入与市场创造相辅相成。扩大内需与检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需紧密结合,研究如何让民众增加消费信心。构建长效机制,以收入支撑消费需求,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促进就业,稳住楼市股市,为消费提供坚实支撑。

全文如下:

当前,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真金白银直达消费者,手机、平板和智能手表手环成为新年货。设备更新政策拉动设备投资,带动技术创新与产品更新。“两新”政策同步推进,激发内需潜力,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置于重点工作任务首位,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这一要求清晰体现了新时代经济治理思路,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

抓好经济治理的关键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经济活动是供给与需求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平衡的动态过程。供需紧密配合,资源合理分配,提高利用效率,各环节顺畅衔接。统筹供需关系成为现代经济治理的关键。

促进宏观经济健康发展,需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发力。依据宏观经济形势,选择政策侧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策举措针对供需失衡情况提出,旨在矫正供需不匹配问题,畅通经济循环。

2015年,《去日本买只马桶盖》一文揭示发展痛点。国外产品受热捧,国产电器滞销,显示生产能力匹配不上消费需求,需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是科学认识形势后的经济治理药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适应性,更好满足民众需求,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改革也是为了扩大内需。

供需关系不断变化,统筹供需始终伴随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关系的探索。过去,市场机制作用不足,政府干预过多,导致结构性矛盾。解决矛盾,需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创造公平、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政府守正,市场出奇。“五个必须统筹”相辅相成,统一于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

应对需求不足的症结

高质量发展阶段,统筹供需面临新问题。2024年中国经济成绩单显示,供给端指标高于GDP增速,需求端指标低于GDP增速,总需求尚未充分激发,制约经济增长潜力。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大幅下降,消费占比偏低,经济拉动力不强,导致增速放缓、企业经营困难、居民收入下降等问题,成为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化解难度加大。

超大型经济体需建立在强大内需基础上。当前经济工作需供需两端共同发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内需短板,使内需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拓宽空间,以供给创造需求。传统产业下行,新兴产业带动产业升级,满足需求变化,创造新需求。

释放潜能,以需求牵引供给。扩大内需与提高收入、扩大消费结合,建立完善长效机制,扩大消费需求,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为消费提供支撑。

扩大内需非简单刺激,需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有效性,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增强供需适配性、平衡性。

夯实中国经济底气

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系统工程,需各方面配合联动。继续用改革破解深层次问题,推进治本工作,夯实中国经济底气。

近期,多项改革举措推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培育内需体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扩大内需路径清晰。

2025年,各地落实中央精神,拿出务实举措,将内需潜力转化为发展实绩。

做好系统工程需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陈彦斌表示,需将稳定政策、增长政策和结构政策纳入统一框架,增强政策一致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统筹兼顾,扩大内需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点既能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又有利于扩大需求。创造有利环境,引导政策,使结合点变增长点,推动经济提升。

供需两端发力,创造市场活力,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旺盛活力。对全球经济而言,这也是确定的机遇。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