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更大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过去一年我国稳就业成效显著,但仍需警惕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就业矛盾。政府打出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包括稳定存量、拓展增量、提升质量等措施,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万家灯火与经济大局,其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将采取更大力度来稳定和扩大就业。

  过去一年,我国稳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高达1256万人,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突破33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保持在5.1%,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面对外部压力增大、内部挑战增多的复杂局面,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能够保持就业稳定,实属不易。这一成绩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与发展信心。

  然而,我们仍需保持警惕。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存在。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1222万人,创历史新高,因此,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容量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突出。有人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而一些岗位却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如家政服务、养老护理等领域服务人员短缺。

  针对这些难点与关切点,《政府工作报告》立足新变化、新趋势,打出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包括稳定存量就业,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和稳定就业;拓展增量就业,统筹新技术应用与岗位转换,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升就业质量,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这些措施将有效激发就业市场的新活力。

  就业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能创造200多万个就业岗位。因此,做大经济“蛋糕”,激活经营主体,将有利于就业市场的稳定。为此,需要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加大资金资源统筹支持力度,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长,挖掘新的就业增长点。例如,天津今年将聚焦企业稳岗扩岗、重点群体帮扶、创业扶持等关键领域,推出9个专项计划,为高质量充分就业保驾护航。

  重点群体是就业市场的基石,稳住重点群体,就能牵住就业的“牛鼻子”。针对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就业创业服务,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渠道,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和就业服务,促进脱贫人口、农民工就业,强化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

  近年来,各地政府积极推出了一系列支持就业的政策举措,从拓展就业岗位、发放生活补贴,到降低青年人才落户门槛、提供阶段性免费住宿等。例如,河南省许昌市人力资源市场举办了“冲刺开门红”专场招聘活动,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重庆市九龙坡区人社部门创新打造“就近帮”数字就业平台,广泛收录用工及求职需求。这些多元化、个性化的就业服务精准对接人才需求,打通就业创业堵点,对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就业稳定则人心安定,信心充足。我国经济基础稳固、优势众多、韧性强劲、潜能巨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这为稳定和扩大就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多方合力、齐心协力,我们定能办好就业这一民生头等大事。

(中国经济网供稿)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