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发布,中国加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
AI导读:
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提出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推动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提速加力,进一步压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释放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积极信号,为吸引外资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外资是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近日,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提出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开放试点,推动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提速加力,进一步压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等一系列举措,释放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积极信号,为吸引外资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当前,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和经贸规则体系加快重构,服务业开放合作日益成为推动全球发展的重要力量。2019年至2023年,全球服务业跨国投资年均增长6.7%,占跨国投资总量的比重也从49.2%上升到51.4%。
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是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举措。10年来,我国已建立了11个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省市,先后在相关省市推出了7轮15份试点方案,形成并向全国复制推广了9批190多项创新成果,有效促进了外资的引入和利用。
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朱冰表示,2024年,11个试点示范省市服务业吸收外资412.6亿美元,约占全国服务业吸收外资的50.2%,试点示范“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作用已经充分显现,进一步增强了外资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行动方案》提出,推动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提速加力。在加快试点实施节奏的基础上,扩大试点地域,将更多服务业发展基础好、区域和产业代表性强的地方纳入试点范围。同时,在电信服务、医疗健康、金融等领域推出更多自主开放措施,并优先在试点省市进行实施,赋予试点新内容、新任务,以吸引更多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不断促进投资便利化水平提升,“双清单”增减之间蕴藏新商机,为外资提供了更多的市场准入机会。
2024年版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由31条减至29条,其中,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清零”。这是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取得的重要标志性成果。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姚珺介绍,2024年,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超2200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达11.7%。其中医疗器械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98.7%和21.9%,显示出外资对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浓厚兴趣。
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缩减的同时,《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正在逐步增加。2024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商务部公开发布修订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的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共有条目约1700条,比2022年版增加了200多条,为外资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机会。
国家发展改革委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司负责人华中介绍,新版目录将重点增加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条目,同时也鼓励外资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进一步拓宽了外资的投资领域。
“双清单”的并行使用为外国投资者及时、精准地勾画了中国大市场的广阔机遇,吸引了更多外资企业的关注和投资。
2025年,随着引资稳资力度不断加大,相关部门将继续做好外资企业服务保障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正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写《外商投资中国百问百答》,希望能帮助境外投资者更好了解中国外商投资环境,更好服务外资企业投资落地、生产经营和外籍人员在中国的工作生活,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华中介绍,将进一步做好标志性重大外资项目的落地服务。目前前八批66个标志性重大外资项目已完成投资约940亿美元,其中33个项目实现了全面或部分投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今年将继续强化项目要素保障,推动前八批项目加快落地,并适时发布第九批项目。同时,持续开展服务外资企业专项行动,“一对一”走访外资企业,及时了解并协调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中国的存量外资企业数量达46.5万家,比2019年增加4.6万家。2024年我国又新设立外资企业5.9万家,同比增长9.9%。朱冰表示,在华投资的外国企业总体数量还在增加。总体看,中国市场对外资保持了比较强的吸引力,为外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说,《行动方案》各项举措、各项政策措施将于2025年底前落地见效,充分表明中国政府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力吸引外资的信心和决心,为外资企业在中国的长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