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解读“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平衡多重因素推动经济回升
AI导读:
央行解读“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强调平衡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等因素。通过调整政策力度和节奏,保持流动性充裕,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为经济持续回升营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
温彬(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
王静文(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中心主任)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沿袭了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货币政策如何“适度宽松”,成为市场热议话题。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货币政策基调由“稳健”调整为“适度宽松”,要求“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市场反响巨大。市场预期央行将延续增量政策风格,加大货币宽松力度。债市随即抢跑,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个月内从2%降至1.6%,预示30~40bp降息预期。
央行随后采取措施修正预期:1月10日公告称,鉴于政府债券市场供不应求,决定2025年1月起暂停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后续将视情况恢复。同日,《金融时报》发文认为,适度宽松是对前期货币政策立场的确认,应避免过度解读。这些信号表明央行态度,降准降息未如期落地,央行甚至回收流动性,使银行间市场利率高于政策利率。
《2024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示,将“强化逆周期调节,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调整优化政策力度和节奏”,态度明确。
实际上,年初货币政策宽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均不强。一方面,受人民币汇率偏弱、商业银行净息差收窄等因素制约,宽松空间有限。另一方面,经济基本面趋稳,信贷开门红,消费火热,房地产成交量超预期,市场信心回稳,宽松迫切性不高。
但政府工作报告设定高增长目标,重申“适度宽松”,市场高度关注政策走向。央行行长潘功胜在3月6日记者会上详细阐释,透露政策端倪。
总量上,央行将根据形势择机降准降息,与政府工作报告略有差异,或反映中央更关注结果,授权央行选择时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有下行空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资金利率也有空间,央行将综合运用多种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降低银行负债成本。
结构上,央行将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政府工作报告也要求发挥货币政策总量和结构功能,提及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支持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
央行表示将扩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规模,拓宽政策支持覆盖面,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政策传导上,央行将完善利率调控框架,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和监督,规范不合理市场行为,重点关注抢跑债市。
遵循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央行表示金融政策将与产业政策协同,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与财政政策配合,支持积极财政政策发力。
汇率上,央行将坚持市场决定汇率,保持汇率弹性,强化预期引导,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汇率稳定。
年初以来,央行推出稳汇率措施,强调“三个坚决”,避免汇率过度波动,为未来宽松预留空间。
总体来看,“适度宽松”重点在于“适度”,央行将平衡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等因素,为经济持续回升营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