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凸显政策层面高度重视。央行等五部门召开座谈会,要求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金融系统积极行动,包括拆除“隐形门槛”、拓宽融资“工具箱”、升级配套“服务包”等措施,助力民营企业发展。

  “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支持”“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民营经济、民营企业、民间资本被多次提及,凸显政策层面对民营企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此举旨在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月中旬,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后,央行等五部门迅速响应,召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要求完善融资配套机制,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优化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大力度支持民营、小微企业等。这不仅是对民营企业的实质性支持,更是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力维护。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民营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的“生力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然而,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

  “资金是民企经营的重要一环。”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这意味着,金融系统需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服务力度,确保资金精准高效流向民企最急需的领域。

  近年来,在金融部门的重点发力下,已有更多金融资源流向民营经济。截至2024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81.4万亿元。但如何确保资金更高效地利用,成为新的课题。

  从2月的五部门座谈会到3月全国两会,民营企业家们纷纷提出诉求,期待更精准的金融政策打通融资堵点,放宽民企权益融资限额,支持养殖户等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等。构建更精准、灵活的融资体系是他们的共同期盼。

  为破解民企融资难题,金融管理部门已勾勒出新的工作“路线图”,包括拆除“隐形门槛”、拓宽融资“工具箱”、升级配套“服务包”等措施。

  一是拆除“隐形门槛”,引导金融机构“一视同仁”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降低民企融资难度和成本。

  二是拓宽融资“工具箱”,支持民营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发展壮大,畅通多元化融资渠道。

  三是升级配套“服务包”,完善金融机构业务模式和产品服务体系,满足民营小微企业需求。

  金融系统的积极行动,既是资金支持的现实需要,也是提振市场信心的重要信号。未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将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助力提升中国经济的活力和韧性。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