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国务院提出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中国银行原副行长王永利接受专访表示,此政策非简单“放水”,而是政策工具箱的结构性升级。货币政策将在多方面发力,助力中国经济实现稳增长目标。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25年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强调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以实现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的匹配。这一政策调整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将如何助力中国经济稳增长?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中国银行原副行长王永利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专访,深入探讨了这一话题。

王永利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造诣,对货币金融、外汇市场等领域有深入研究。他认为,此次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并非简单的“放水”,而是政策工具箱的结构性升级。回顾2024年,货币政策已在多方面发力,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共1个百分点,两次下调央行政策利率共0.3个百分点,力度均为近年最大。

此外,央行还推出了一系列结构性政策,如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等,表明货币政策在坚持支持性立场。同时,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也在发力控制房地产市场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等。2024年,我国实现了5%的GDP预期增长目标,但投资、消费仍面临较大压力,今年出口又面临更复杂的国际环境。因此,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压力,助力中国实现稳增长目标。

从2025年1月金融数据来看,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7.06万亿元,同比多增5833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量创历史新高。这些数据展现出一些积极迹象,但后续仍需密切关注各项经济数据变化,深入分析影响因素,以便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为宏观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

王永利指出,未来货币政策的择机调整需综合考虑诸多因素。中国央行拥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在运用这些工具时,时机的选择和力度把握尤为关键。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看,目前我国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6.6%左右,相比其他主要经济体及我国历史最低水平,还有调整空间。在利率方面,尽管去年已两次降息,但距离零利率仍有较大距离。同时,结构性货币政策仍有施展余地,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更多资金。

此外,王永利还谈到了人民币汇率问题。他指出,面对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我国需要更精准地调整货币政策,稳定人民币汇率。多年来,我国一直坚持稳中求进总原则,货币政策总体稳定,人民币汇率也较稳定。未来,在面对不确定因素增多时,更需冷静观察、仔细分析,进而做出精准调整。

在谈到如何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时,王永利表示,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人才队伍和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从金融支持角度来看,科技创新项目往往风险较高,需要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各级政府可以加大对风险投资的引导和支持。但仅靠货币政策是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对创新人才的容忍和支持。

最后,王永利强调了建立更为科学严密的信贷投放管理体系的重要性。他认为,要提升资金直达实体的效率,必须弄清楚货币投放的渠道和资金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央行可以通过降息降准、扩大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等方式增加基础货币供给,但实际操作中面临一些梗阻。因此,需要建立更为科学严密的信贷投放管理体系,确保信贷投放与社会可交易财富价值相匹配,避免货币超发。

(文章来源:每经头条)

货币政策、中国经济、王永利、稳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