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期,银行资本补充节奏加快,多家银行发行二级资本债及永续债,总规模超3147.5亿元。TLAC债券成功发行,成为银行资本补充新方式。未来,二级债和永续债发行量将持续增长,为银行提供更多资本补充选择。

近期,银行资本补充节奏显著加快。自二季度以来,已有18家银行成功发行或计划发行二级资本债及永续债,总规模超过3147.5亿元,其中新发行的二级资本债数量逐月攀升。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国内首单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债券已成功发行,由工商银行率先完成。

据专家分析,增强资本补充力度将有效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未来二级债和永续债的发行量预计将持续增长。随着TLAC达标进程的推进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TLAC非资本债券有望成为银行资本补充的重要渠道之一。随着TLAC阶段性达标期限的临近,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已率先发行TLAC非资本债券,以满足2025年的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监管要求。

TLAC,即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是银行在处置阶段通过减记或转为普通股等方式吸收损失的资本和债务工具的总和。根据公告,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均计划发行TLAC非资本债券,规模分别不超过1500亿元、500亿元、600亿元、500亿元、1300亿元,其中工商银行将仅在境内市场发行。市场预测,TLAC债券将成为弥补G-SIBs TLAC缺口的重要途径,为银行提供更多资本补充的选择。

鉴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需在2025年之前满足TLAC风险加权比率达标要求,且目前均存在缺口,因此,2024年这四家银行均有较大的TLAC非资本债券发行需求,预计发行规模将大幅增长。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指出,TLAC非资本债券凭借低成本和灵活的期限安排,将逐步替代其他债券。

对于股份行和中小银行而言,今年的资本充足率同样面临严峻考验,除了永续债赎回和部分到期二级资本债赎回压力外,还需应对《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约束。在此背景下,不少银行加快了发债频率。例如,兴业银行和宁波银行在短短几个月内分别发行了300亿元和140亿元的二级资本债券。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20日,年内一般金融债、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的发行规模均已超过去年同期,尤其是二级资本债的发行规模呈现逐月上升趋势。国有大型银行仍是二级资本债发行的主要力量,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与交通银行总计发行1460亿元。此外,越来越多的银行在二季度加大了二级资本债的发行力度。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在资本新规下,监管对资本管理的要求总体提高,加大资本补充力度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为金融体系稳定提供重要支持。对于中小银行而言,需进一步建立资本补充长效机制。展望未来,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认为,随着经济复苏持续夯实商业银行的盈利基础,内源性资本补充将具有一定保障;同时,外源性资本补充也将在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下得到进一步夯实,整体资本充足率将稳中有升。

兴业证券固收研究团队预测,未来银行二级债和永续债的发行量将持续增长。综合考虑过去几年的净供给情况、2024年的到期压力和进一步补充资本的需要,预计2024年银行永续债的净供给将达到2000亿元左右,总发行量或将在7700亿元上下;二级资本债的总发行量则有望达到9500亿元左右。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