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此举意味着财政政策更加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动力。赤字率提高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有助于稳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各界需求改善。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这一安排释放了哪些信号?

  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回升向好基础还不稳固,实现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必须付出艰苦努力。为应对此形势,我国财政政策取向从“积极”转向“更加积极”,体现了灵活调整的决策智慧。

  赤字率,作为衡量财政政策的风向标,其提高正是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的有力证明,传递出增强市场信心的明确信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对此进行了深入解读。

  财政赤字率,即财政赤字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过去十年,我国财政赤字率在2.3%至3.8%之间波动,而今年提升至4%左右,标志着财政政策进入新阶段。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杨志勇指出,调整财政赤字率是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能有效进行逆周期调节,稳定经济发展。

  提高赤字率意味着更多财政空间的利用,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教育、科技、社保、就业等关键领域将获得更多资金支持。

  甘肃省财政厅厅长吕林邦表示,随着赤字率提高,财政支出强度将进一步加大,稳就业、惠民生、支持科技创新等方面将得到更多资金,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推动高质量发展。

  今年财政赤字规模达5.6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6万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9.7万亿元,增长4.4%……这些数据彰显了财政支出的力度。

  吕林邦还提到,政府支出扩大将产生乘数效应,促进社会各界需求改善,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

  针对财政赤字率是否带来财政风险的问题,财政部副部长廖岷表示,确定赤字率时经过充分论证,考虑国家发展需要、宏观经济增长潜力等多方面因素。

  实际上,提高赤字率加强逆周期调节,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张斌认为,我国政府负债率较低,债务风险可控,具备提升赤字率的空间。

  杨志勇强调,中国经济韧性强,财政状况健康,提高赤字率不会冲击财政运行,反而将促进经济行稳致远,保障财政平稳可持续。

(文章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