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以经济大省之姿,挑起中国式现代化之脊
AI导读:
广东作为经济大省,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高质量发展支撑整体经济。民营经济主体总量突破1837万户,位居全国首位。广东正以政策创新、产业聚才等多维路径,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惊蛰刚过,春意涌动。
3月6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东省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会议,吸引了超百家中外媒体、逾200名记者到场报道。广东,作为“经济第一大省”,在当春时节如何谋划一年之计,备受瞩目。
会议审议环节前夕,广东宣布全程开放内场拍摄,记者们得以直接进入代表区,近距离捕捉广东在经济发展与民生热点上的新脉动。问答间,透露出人们对广东“未来何为”的关切。
走进会场,是问答;走出会场,是行动。南粤大地上,耕耘不息。

以经济大省之“姿”
挑起中国式现代化之“脊”
面对记者关于产业现代化体系的提问,广东一语中的:“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支撑整个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作为全国经济总量首个迈过14万亿元的经济大省,广东迈上了新台阶,也肩负起了沉甸甸的历史使命。
早在今年的“新春第一会”上,广东就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支撑整个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正是广东面对挑战和机遇作出的时代回答。
广东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在电子信息制造等15个行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过去一年,广东又展现出新气象: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1500家,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为24.68万台(套),占全国总产量的44%,连续5年稳居全国第一。
广东以“链主”企业为核心,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形成了多元化产业空间。在“链式改造”的推动下,广东数字经济规模、产业数字化规模等关键指标持续领跑全国。
这一次开放日上,广东正式宣布:新能源产业成为广东第九个“万亿级”的产业集群。

多项指标领先,产业集群领跑,是产业的全面提速,也是广东面对未来发展的明确信号:锚定“以新促进”的路径,志在让一次次用“新”攀登、向上突围,聚合成推动经济新跃迁的浪潮。
今年,广东出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部署一批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学研平台,进一步加强全产业链布局。
广东正以系统化思维重塑经济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湾区样本”。
护民营经济之“量”
何以向“质”先行跨越
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民营经济始终是驱动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截至2024年,广东民营经济主体总量已突破1837万户,位居全国首位。
民营企业以占经营主体总量的96.48%,贡献了全省50%以上的GDP、60%的进出口额、70%的技术创新成果和80%的就业岗位。
广东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30条举措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鼓励民营企业改革创新。今年,广东成立省级民营经济发展局,统筹协调政策落地等职能。
从2015年到2025年,广东省级财政每年安排技术改造资金,十年间安排了300多亿支持企业技改。
广东正以系统性改革重塑民营经济生态,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湾区路径”。
创新路上,不少民营企业唱起了“主角”。坚守主业,精耕细作,民营企业定能踏上更为广阔的坦途。
由全球英才之“聚”
塑以新提质之“势”
广东在“开放日”上向世界广发“英雄帖”,努力吸纳100万毕业生到广东就业创业。
不久前,广东省人社部门组织20多家粤企,先后赶赴上海、杭州举办两场引才交流活动,带来近1500个具有竞争力的岗位。
广东计划全年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超100家,让高层次人才在更广阔的产业空间驰骋。
从“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到“新八级工”职业技能制度,广东正以政策创新、产业聚才、生态留才的多维路径,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经济第一大省”定当继续勇立潮头、开启新成长周期的坚定信心。
这份来自会场的“春意”,来日必化作涌向岭南大地的“春潮”,耕耘出一个崭新的春天!
(文章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