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材料首次入政府工作报告,循环经济迎政策红利
AI导读:
再生材料首次亮相《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速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国家规划至2025年资源循环利用产值将达5万亿元。百亿级央企集团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应运而生,推动行业整合与高质量发展。市场化方面,再生材料项目融资频次不高,但政策红利、技术创新及市场需求将驱动行业更好发展。
《科创板日报》3月6日讯(记者余诗琪)“再生材料”首次亮相《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强调,加速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完善相关政策和标准体系,为绿色低碳产业营造健康生态。深入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示范,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加强资源管理和节约制度,严格管理重点用能用水单位,有效控制高耗能项目。推广再生材料使用,强化废弃物循环利用。
再生材料,源自废弃物或生物基原料的回收加工,旨在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对绿色转型、“双碳”目标及不可再生资源循环意义重大。
按国家规划,至2025年,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值将达5万亿元,大宗固废年利用量约40亿吨,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4.5亿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提升至60%左右;至2030年,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增至45亿吨,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5.1亿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提升至65%。
为实现目标,百亿级央企集团应运而生。去年10月,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在天津挂牌,注册资本100亿元,由国务院国资委监管,股东涵盖中国石化、中国宝武、中国五矿等央企。
集团董事长刘宇指出,作为央企,进军再生资源领域,关键在于科技创新,解决可再生资源拆解难题,提升产业链后端产品价值。同时,作为国家队,将构建全行业协同服务平台,推动行业整合与高质量发展。
行动已在进行。去年底,集团通过华润环保投资6亿,在深圳成立两家全资子公司,布局资源循环利用及新能源。
华兴资本投资银行事业部副总裁赵明洁认为,推广再生材料,是政府完善产业链闭环的关键举措。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的成立,标志着央企正式进军资源循环领域,市场整合加速。再生材料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彰显我国循环经济决心。未来,预计将有更多行业政策和标准出台,特别是食品级再生材料安全标准将得到系统性完善。
市场化方面,再生材料项目融资频次不高。财联社创投通数据显示,自2023年以来,该领域共73家公司完成融资,规模多为千万级别,轮次多为天使轮、A轮。
赵明洁指出,行业痛点明显,再生材料下游使用缺乏系统规范,部分材料需求不明,推广缓慢。例如,再生塑料成本曾高于原生塑料,经济效益低。但长期看,一旦突破规模量产和销售壁垒,经济效益巨大。
硬科技投资人表示,再生材料产业面临回收体系碎片化和商业化成本过高两大痛点。前者因再生原料供应不稳定,如废塑料、废纤维回收体系缺失;后者因替代材料、回收技术成本高昂。需技术创新逐步解决。但再生材料能降低资源依赖与碳排放,在政策、技术及市场需求驱动下,将迎来更好发展。
(文章来源:财联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