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6日下午,五部委主要负责人回应经济热点,详解2025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发力点及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等议题,为实现5%左右增速目标做准备,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6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聚焦今年经济走势、2025年财政政策发力点、促消费稳外贸新举措、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实施及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等议题。

2个多小时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5部门主要负责人,回应了16位记者的提问,详解政策走向。

实现5%左右增速目标:有基础、有支撑、有保障

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为5%左右,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表示,这是经过综合研判、科学论证后提出的,已做好充分准备。

郑栅洁强调,经济发展连续性强,要看基础和当前态势。去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增量大、质量高、基础牢、势头好,为今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面对困难挑战,我们有制度优势、市场潜力、企业活力,有直面风险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底气。

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力提振居民消费、扩大有效投资、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改革开放。

在谈及发展新质生产力时,郑栅洁表示,将聚焦“资金、人才、生态”,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地方资金、社会资本近1万亿元。

高质量发展旨在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2025年将持续紧盯群众最关心的事,将政策力度转化为民生温度。

归纳起来,将加快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如加强“一老一小”社区支持、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打造优质学校、支持人口流入地基本公共服务建设。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预计经济增量超过30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

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化债工作深入推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既考虑年度目标,又增强中长期发展动能。

今年赤字率按4%左右安排,赤字规模5.66万亿元,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中央财政预留充足储备工具和政策空间。

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大大减轻化债压力,释放财政空间,增强经济发展动能。

蓝佛安表示,将加快落实落细债务置换政策,持续推进融资平台改革转型,遏制新增隐性债务。

在提振消费方面,今年将加大财政与金融政策联动力度,实施贷款贴息政策,激发消费动力。

释放消费增长潜能:全力以赴稳外贸

2024年,消费仍是我国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表示,商务部将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部署,推出更多举措释放消费增长潜能。

将以旧换新“加力扩围、惠民升级”,扩大补贴品类范围,升级服务。

服务消费“对外开放、对内放开”,推动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出台支持政策和专项举措。

面对外贸发展挑战,王文涛表示,将从政策加力、拓展增量、帮扶企业三方面下功夫稳外贸。

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营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将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降准降息。

潘功胜宣布,将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优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支持科技创新。

金融体系总体稳健,地方债务和房地产风险收敛,金融市场运行平稳。

潘功胜表示,将进一步探索拓展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功能,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支持科技创新:资本市场打好“组合拳”

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资本市场将加快健全支持科技企业机制,用好“绿色通道”、未盈利企业上市等制度,支持优质科技企业发行上市。

吴清强调,资本市场支持科技企业不仅限于上市和股票,债券、可转债等工具也可提供融资支持。

将持续完善科创债发行注册流程,为科技创新提供全面、高效服务。

中长期资金是资本市场稳定器。证监会会同相关部门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超400家上市公司披露股票回购增持信息,贷款额度上限近800亿元。

吴清表示,财政部、人社部等部门正推进长期资金长周期考核政策制定,证监会也将提高公募基金长周期考核比重。

(文章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