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解读:财政政策积极发力,赤字率提高至4%
AI导读: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财政部部长表示今年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文章解读了GDP增速目标、CPI目标调整、赤字率提高及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扩大等热点问题,强调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协同发力的重要性。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 本报记者洪晓文广州报道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赤字规模5.6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6万亿元,强调“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对此,3月6日,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今年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具体体现在5个方面:在赤字安排上更加给力、在支出强度上更加给力、在政府债券规模上更加给力、在转移支付上更加给力、在重点领域保障上更加给力。
此外,关于宏观政策取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投资于人”。报告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协同发力,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围绕上述市场热议焦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杨志勇进行了专访,深度解读今年GDP增速目标、CPI目标、赤字率安排以及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扩大等热点问题。
杨志勇表示,今年能够设定5%左右的增长目标非常不容易,说明中央政府对全年经济增长有信心。同时,5%左右的目标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密切相关,是短期经济持续回稳向好与中长期发展规划之间综合权衡取舍的结果。
对于CPI目标调整至2%左右,杨志勇认为,这是基于现实物价水平情况的综合考虑,2025年物价水平若能够持续实现在合理区间的温和回升,将带动整体经济的适度回升。
针对赤字率提高至4%,杨志勇指出,这并非突破所谓的警戒线,而是根据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实际情况做出的选择,有助于中国应对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需要,能够保障经济回升向好。同时,这也是向社会发出积极的信号,表明财政政策仍然有加力空间。
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方面,杨志勇认为,4.4万亿元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是对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落实,是今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体现。其中,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等举措将对房地产市场带来积极影响。
此外,杨志勇还强调了“投资于人”的重要性,认为这是由过去更为侧重的公共领域“投资于物”向当前及今后“投资于人”的转变过程,具有鲜明的经济发展阶段特征。通过“投资于人”来激发更多增量需求,促进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