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期,多地银行纷纷调降非柜面交易限额,引发网友热议。多家银行表示此举旨在加强个人银行账户管理,降低资金损失风险,落实监管部门要求。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如何在推进限额管控的同时保障客户体验感的讨论。

 “突然发现,我转账额度被降低了!给我妈转大额转不了了……”王女士在社交媒体上的“吐槽”,迅速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共鸣。多位网友纷纷表示,最近也遭遇了银行卡“降额”的情况。

而“交易限额被调降”的相关话题,更是冲上了热搜榜,成为了近期社会关注的焦点。

据界面新闻报道,上海的苏先生在未收到任何事先通知的情况下,发现自己的工资卡每日转账限额被下调到了500元。他联系网点工作人员询问原因,对方解释说,这是支行的决定,旨在保证卡内资金安全和防范诈骗。如果想要恢复额度,苏先生只能亲自前往营业网点办理。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其他网友身上。有网友称,自己使用了20年的银行卡突然被限额5000元;还有网友在支付房租时发现,账户非柜面支付日累计金额上限仅为1000元,连交房租都不够。然而,也有网友表示,限额反而遏制了他们的消费冲动,有人甚至调侃道:“一想到提额还要去营业厅,就不想消费了。”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自7月以来,来自浙江、山东、山西、河北、辽宁、贵州等地的多家银行纷纷发布公告,宣布调降部分客户的非柜面渠道交易限额。对于调整对象,各家银行的标准有所不同。部分银行明确为在该行开立6个月以上未发生业务的I类账户,而部分银行则表示,目前网银限额与账户交易流水有明显不符的账户也将被调整。

谈及调降缘由,多家银行表示,此举旨在加强个人银行账户的管理,降低客户资金损失的风险,同时也是为了落实监管部门关于个人银行账户实行分类分级管理的要求。如果非柜面限额无法满足客户的使用需求,客户可以携带本人有效身份证件、银行卡(折)等证明材料,前往银行营业网点办理额度调整。

事实上,对于银行非柜面交易限额的管控,早在2023年就已经开始强化。据《中国经营报》2023年8月的报道,多家银行机构因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高发,为保护客户资金安全,纷纷宣布将调整部分客户的非柜面支付限额。有银行机构表示,将主要管控使用频率低的个人银行账户,并视情况将日累计转出限额调至人民币5000元。

一位西北地区地方监管人士指出,非柜面业务办理时大多只验证手机银行或网上银行登录账号信息和转账密码,多数不核实账户实际使用人和账户申请人的一致性。因此,非柜面业务成为了诈骗资金转移的重要通道。大部分涉案账户在开户初期便开通了非柜面交易渠道,且单笔、日累计交易限额均设置较高,与开户主体特征明显不符。落实非柜面交易限额管控,能够有效对抗电信诈骗。

那么,如何在推进非柜面交易限额管控的同时,保障客户的体验感及服务质量呢?一名银行从业者表示,关键是要完善电子银行非柜面额度查询及申诉功能。在非柜面限额后,银行应及时通知用户,并支持客户直接在网上进行申诉,以避免误伤。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相关业务调整可能会给部分用户带来不便,但金融业务的严监管仍是大势所趋。特别是在电信诈骗高发区,相关规定会相比其他地区更加严格。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