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7月15日,A股银行板块表现强劲,多只国有大行股价刷新历史新高,机构资金持续加仓银行股。尽管息差下行压力犹存,但市场普遍认为当前银行板块的估值仍处于低位,投资价值有望进一步凸显。

7月15日,A股市场中银行板块表现强劲,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国有大行股价纷纷刷新历史新高。在42家上市银行中,33家股价上涨,其余则微跌或保持平盘。数据显示,截至当日,申万银行板块年内累计涨幅高达18.88%,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中独占鳌头。

其中,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及中国银行等国有大行股价均创下上市以来的新高。这些银行股凭借稳健的分红和相对较高的股息率,以及避险属性,继续受到市场资金的青睐。

今年以来,机构资金持续加仓银行股,公募基金重仓银行股的市值也实现了大幅增长,环比增幅超过29%。这一趋势反映出市场对银行板块的投资价值的高度认可。

具体来看,7月以来,建设银行等国有大行股价屡创新高。截至7月15日收盘,建设银行全天上涨2.99%,股价盘中达到7.61元/股的历史新高,位居A股上市银行涨幅榜首位。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股价同样创出上市以来新高,而渝农商行、浦发银行和邮储银行则创年内新高。

从资金流向来看,7月15日银行板块的主力净流入额在申万31个行业中排名第二,国有大型银行的主力净流入额更是高达9.72亿元,位居行业首位。个股方面,南京银行和成都银行年内涨幅分别高达45.54%和40.67%,领跑上市银行。

机构方面,中信建投证券马鲲鹏团队指出,国家队增持、ETF扩容、险资OCI账户配置以及部分北向资金回流等因素共同推动了银行板块的上涨。此外,高股息策略的持续演绎以及资金面的催化作用也显著提升了银行板块的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

截至7月15日收盘,动态股息率超过5%的上市银行达到20家,其中平安银行、兴业银行等4家机构股息率更是超过6%。在分红方面,除郑州银行外,其余41家上市银行2023年度计划分红总额超过6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4%。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中央汇金直接增持四大行外,国家队资金还持续增持指数ETF,作为指数主要权重的银行板块也因此吸引了增量资金的流入。ETF规模的大幅增长以及多家银行被调入重要跟踪指数,共同推动了资金的被动流入,成为板块估值修复的重要原因。

然而,尽管银行股年内涨幅较大,但基本面方面仍面临息差下行压力。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末中国银行业平均息差为1.54%,较2023年年底进一步收窄15个基点。为应对息差压力,商业银行继续通过压降高成本存款等措施控制负债成本,同时监管也主动出手引导银行取消存款“手工补息”、下降智能通知存款、调整协定存款利率等,以加快压降银行负债端利率。

尽管息差压力犹存,但市场普遍认为当前银行板块的估值仍处于低位,且随着业绩下行周期的接近尾声,银行板块的投资价值有望进一步凸显。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