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三季报揭秘:普惠小微、涉农、科技金融贷款增长显著
AI导读:
多家银行三季报显示,普惠小微贷款、涉农贷款及科技金融贷款实现显著增长,长三角地区表现尤为突出,银行通过拓宽供应链、深入小微企业园区及创新金融产品等方式提升服务。
自五篇大文章提出一周年以来,财联社记者观察到,多家银行在最新的三季报中详细披露了五篇大文章的执行进展及显著成效。普惠小微信贷领域,国有大行继续下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贷款余额实现快速增长。面对大行抢客的竞争压力,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积极探索加速发展之道。
多位银行内部人士透露,尽管存量小微贷款客群出现一定流失,主要归因于利率竞争,但通过拓宽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深入小微企业园区挖掘需求,普惠小微信贷业务仍实现了正增长,目前已完成全年目标的90%。
六大行携手推进普惠金融
长三角地区普惠贷款两位数增长
在持续的竞争与发力下,财联社记者从多方了解到,普惠金融持续增长的动力源自对企业需求的深入挖掘,主要策略包括拓宽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以及深入小微企业园区。一位股份制银行的普惠信贷经理表示,大行降低利率后,中端客户成为竞争焦点,虽然每年设定了15%-20%的普惠小微客户流失率,但通过吸引其他银行客户,整体业务仍实现正增长。
六大行的三季报数据显示,贷款结构上,更多信贷资源被投向绿色、普惠、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关键领域。农业银行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达4.59万亿元,年增量破万亿,位居同业之首;建设银行普惠金融贷款户数达337万户,较上年末增加19.50万户,贷款余额3.29万亿元,增长484.61亿元。中国银行普惠贷款增长率亦显著,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23.23%,贷款户数约140万户。邮储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58万亿元,占比超18%。交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累放平均利率最低,为3.32%,中国银行为3.33%。
一位浙江股份制银行的普惠经理指出,拓宽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深入小微企业园区是提升普惠小微业务的有效策略。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在普惠小微业务上客群重合,需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和提供更优惠的利率来争取客户,今年普惠小微贷款增长率目标定为20%,目前已完成90%。
长三角地区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也实现了两位数增长。上海银行三季报显示,2024年1-9月普惠型贷款投放金额1,568.73亿元,同比增长34.56%,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1.48%。南京银行普惠金融贷款增长近12%,重点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模式和标准化发展策略,涉农贷款增长20%。浙商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329.03 亿元,较年初新增 127.76 亿元,已累计服务60余万小微企业,投放小微贷款超2万亿。
金融机构丰富涉农金融产品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农业客户缺乏固定资产且收账周期长,在银行贷款中面临诸多挑战。然而,从银行三季报来看,涉农贷款实现了显著增长。农业银行与中国银行的涉农贷款同比均两位数增长,农业银行县域贷款更是稳步增长。农业银行“惠农e贷”产品余额达1.47万亿元,增速35.5%。
多家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虽未披露增长率,但公布了三季度末涉农贷款余额。民生银行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374.6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5.48亿元;上海农商行涉农贷款余额669.49亿元,其中普惠涉农贷款余额150.36亿元。
浙江菜味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凤亮表示,农业生产中建设用地批不下来,农业设备投入难以计入银行考量,导致贷款困难。同时,收账周期长、原材料资金当月清算等压力也增加了涉农企业的资金需求。浙商银行缙云支行副行长蔡珍珍表示,该行针对缙云县域内从事种植类、养殖类和贸易及辅助农资类的个人经营者和小微企业量身定制了“好溪贷”,已惠及66户客户,用信金额2109万元。
科技金融贷款余额增速显著
银行信贷助力科技企业
从地域来看,长三角地区的科技贷款投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数据显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贷款余额增速最高,同比增长44.0%。浙江省科技型服务业贷款余额达27690.68亿元,同比增长19.2%。
长三角区域的银行三季报显示,科技金融是重点发力领域之一。上海银行在科创金融方面投放金额1,772.25亿元,同比增长35.24%。浦发银行服务科技型企业超6.7万户,科技金融贷款余额超5700亿元。南京银行科技金融贷款增长近29%,累计服务科技创新企业超7万户。苏州银行合作科创企业客户数超12000户,科创企业授信总额超1200亿元。
丽水龙江产业平台运营公司董事长赵佳表示,科创企业融资难在于缺乏抵押物和技术风险,金融机构对科创企业的风险评估较难,产品创新跟不上企业需求。以浙江旺荣半导体有限公司为例,半导体一期总投资23.8亿元,银行融资需求达14亿元,但本地金融机构对半导体产业项目了解不足,支持力度偏弱。浙商银行通过开通绿色审批通道等方式,为该公司投放5000万元贷款,用于生产线检测验收等。
(文章来源:财联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