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央行进行3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中标利率维持在2.00%。专家表示,央行通过买断式逆回购等工具调节市场流动性,未来将继续淡化MLF作用,强化多工具协同。降准降息问题备受关注,预计一季度末前后降息窗口可能打开。

中期借贷便利(MLF)是央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重要货币政策工具,市场关注度极高。

2月25日,央行公告称,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进行了3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期限为1年,中标利率维持在2.00%,与1月持平。本月有5000亿元MLF到期,央行续做3000亿元,缩量2000亿元。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当前环境下,MLF中标利率2.00%偏高,金融机构对MLF需求减少。因此,央行主要通过买断式逆回购操作来“平替”到期的MLF。

例如,2025年1月,央行开展了17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覆盖多个期限,加强对中短期流动性的调节。此举旨在使央行能更及时、精准地调节市场流动性,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促进经济回升。

2024年10月,央行启用买断式逆回购工具,进一步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旨在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受访专家预计,未来货币政策框架下,将继续淡化MLF作用,强化多工具协同。

董希淼预计,未来一段时间,MLF将继续缩量续做,余额持续下降。央行将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市场流动性调节,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指出,央行自去年3月以来持续缩量续做MLF,当前余额已降至4万亿元,显示央行在逐步淡化MLF作用,强化7天逆回购利率的政策属性,优化货币政策工具箱。

民银研究显示,2024年10月至2025年1月,央行通过买断式逆回购投放了大量资金。同时,2024年8月至12月,买入国债操作合计1万亿元。

对于降准降息问题,业界认为,由于基本面逐渐筑底,货币短期宽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下降,降准降息时点或将后置。但董希淼表示,人民币汇率趋稳后,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仍存在。

自2013年以来,随着国际收支和人民币汇率趋向均衡,外汇占款减少,央行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满足银行体系长期流动性需求。

《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未来央行将继续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发挥好政策调控功能。董希淼预计,5%的“隐性下限”或将打破。

在降息方面,业界专家综合当前形势,预计一季度末前后降息窗口可能打开,届时MLF操作利率也将下调。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