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京津冀协同发展11周年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11年来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2024年达11.5万亿元。雄安新区累计完成投资超8300亿元,北京城市副中心GDP突破1500亿元。滨海新区也取得显著发展成果,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

2月20日,京津冀协同发展11周年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北京商报记者从现场获悉,11年来,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2024年区域地区生产总值达11.5万亿元,较2013年增长超一倍;三地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49843.1亿元、18024.3亿元和47526.9亿元,同比增速均超全国水平。这一成绩彰显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强劲动力。

雄安新区累计完成投资超8300亿元

过去一年,京津冀三地坚持协同联动,北京“新两翼”发展格局更加清晰。雄安新区作为重要一翼,累计完成投资8354亿元,开发面积覆盖202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达501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在功能要素方面,雄安新区承接疏解实现标志性突破,一批央企和高校等高质量项目落地;在发展要素方面,新区大力培育空天信息、人工智能等产业链,创新创业氛围愈加浓厚;在服务要素方面,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一批京津冀优质学校、医院与雄安新区建立合作关系。

城市副中心GDP突破1500亿元

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8.1亿元,是2013年的2.56倍。副中心连续五年保持千亿级投资强度,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200家,运河商务区累计注册企业1.8万家,展现出强劲的经济增长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投资的比重持续下降,社会资本的比重持续攀升。2024年千亿投资中,政府投资占比26%,社会投资占比74%。此外,副中心紧抓文旅产业“破题出圈”,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引擎。

同时,副中心严格落实国务院批复要求,全面启动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在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与内蒙古林郭勒盟签订全市首个区域绿电协议,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超5800家企业

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表示,2024年滨海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工业增加值等指标均实现增长。滨海新区与雄安新区、城市副中心错位联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作为京津冀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累计注册企业超5800家。同时,滨海新区深度融入京津冀“六链”共建、“五群”共育,推动产业链项目投产和协同创新成果放大。

北京市协同办副主任表示,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新阶段。将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落地为抓手,强化“一核”辐射引领、“两翼”发力齐飞和重点产业链群建设,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