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化债成效显著,财政紧平衡局面或将延续
AI导读:
2025年以来,多地化债工作加速推进,成效显著,多个市县区隐性债务清零。同时,全口径债务管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治理,但多地财政紧平衡局面或将延续,化债工作仍面临挑战。
2025年开年以来,化债工作持续加速。截至目前,各地已发行或计划发行的再融资专项债规模已超过8000亿元,用于置换隐性债务。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随着12万亿元化债组合拳的加速落地,部分区域化债成效显著。今年以来,多地政府在财政预算报告中披露了辖区内隐债化解进度及达标情况,更有多个市县区宣布“隐债清零”,标志着化债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化债效果显著,多地隐债清零
2024年,各地对化债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充分利用中央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全力推动隐性债务置换和稳步化解。
多地在预算报告中详细披露了隐债化解的进展情况,同时提到了推动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大力压降平台数量和债务规模。例如,吉林全省58个市县区隐性债务清零,占全部市县区的82.9%;广西推动70家融资平台隐性债务“清零”;宁夏隐性债务规模也大幅下降。
此外,江苏、吉林辽源、吉林松原、内蒙古额尔古纳市等地也在预算报告中提到了区域隐债清零的情况。
在压减融资平台数量方面,吉林、河南、新疆等地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2025年化债工作的继续推进,内蒙古、宁夏等地均表示有望“率先退出高风险省份”。
化债政策为各地“松绑减负”的效果也十分明显。例如,内蒙古、广西等地通过置换债券政策支持,大幅降低了利息支出。
据国盛固收杨业伟团队的统计数据显示,江苏、天津、广西、重庆的融资成本也大幅下降。
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表示,置换政策松绑减负效果已经逐步显现,地方还本付息压力大幅度减轻。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治理
在债务管控措施上,不少地方表示要加强全口径债务管理。
例如,江苏省财政厅表示,2025年要以保障安全为前提,构建监控有力、处置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辽宁、吉林、安徽、云南等地也表示将定期开展债务摸排。
远东资信首席宏观研究员张林表示,地方债全口径管理的核心意义在于从“被动应对风险”转向“主动系统治理”,形成债务风险防控与高质量发展的动态平衡。
他解释道,随着化债力度加强以及一揽子化债措施的推进,2024年全国有多个地区进行了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工作部署,今年或将持续加强监管。
全口径债务管理有助于避免监管盲区,防范新增债务风险,并推动城投平台加快转型。
多地财政紧平衡局面或将延续
多地在预算报告中提到2024年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地方化债任务较重。
展望2025年,远东资信首席宏观研究员张林指出,首先要认识到“化债”是通过将短期限、高成本的隐性债务置换为长期限、低成本的显性债务,而不是“消除”地方债务。
其次,2025年多地财政紧平衡的局面或将延续,化债推进与财政发力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再次,部分地区还存在资产盘活变现效能较低、区域金融机构参与化债意愿不足以及城投平台转型不够顺畅等问题。
然而,张林也提到,2025年我国财政赤字率将调升,中央加杠杆的空间依然较大,这有助于减轻地方财政的支出压力和负债压力。
同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提出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将有助于提升地方主动化债的意愿和能力。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